第123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2 / 3)

加入书签

生过大的灾祸。”

朱雄英惊讶的道“真的?若如此,王景真乃治黄第一人也。”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在王景治黄之前,黄河和现在一般,时常决堤造成大灾。”

“尤其是王莽之乱时期,因朝廷无力治理,黄河更是连年决堤,导致赤地千里。”

朱雄英说道“真想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治理黄河的。若我们学会了此法,就可以彻底解决黄河水患。”

说着,他期盼的看着陈景恪“景恪你知道吗?”

陈景恪摇摇头“他的治黄之法已经失传,就算没失传,也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大明。”

“只要朝廷愿意,我们可以找出适合我们的治黄之法。”

朱雄英郑重的点头“我们一定能找到这样的方法,彻底降服黄河的。”

如果说之前他还觉得黄河不可控的话,在得知王景的功绩之后,就生出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别人能做到,我大明也一样能做到,甚至比他们做的更好。

陈景恪很满意他的雄心壮志,不论能不能做到,至少要敢想。

“想治理黄河,就要知道黄河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黄河最大的问题在哪吗?”

朱雄英回想书上的记录,说道“泥沙,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淤积,抬高河道……”

陈景恪笑道“对,就是泥沙,所以治黄先治沙。”

“要想治沙,就要了解黄河中的泥沙是怎么来的。”

要说核心了吗?

朱雄英反而有些失望,以往讲课,都是从古讲到今,然后给出解决之法。

今天怎么一步到位了。

陈景恪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继续说道“黄河的泥沙是从上游地区携带而来,具体是……”

他拿出一张地图,指着上面道“黄河的泥沙大部分都来自于这三个地方。”

晋陕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

朱雄英收起小小的失落,低头仔细看了起来。

“这三个地方处于黄河中上游,支流几乎全部汇入黄河……”

“黄河里的泥沙,就是这些支流携带而来的。”

朱雄英疑惑的道“为何这里的河流,会携带如此多的泥沙呢?”

陈景恪赞许的道“问到点子上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水土流失。”

“就是这些地区的植被,被大面积破坏,土壤裸露。”

“没有植被保护,雨水就会将泥土冲走,最终带入黄河……”

他讲的很细,朱雄英很快就了解了什么叫荒漠化,什么叫水土流失。

同时对于黄河水患的成因,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实在唐朝中期之前,黄河携带的泥沙是没有这么多的。”

“王景治理一次,能让黄河八百多年不发生大的灾祸,也多得益于此。”

“从唐中期以后,黄河携带泥沙暴增,才是导致黄河无法长治久安的真正原因。”

“你可知是为何?”

朱雄英眼睛一亮,开始了开始了,要讲历史了吗?

我就说,景恪讲课肯定会讲史的。

“不知,景恪你直接开讲吧。”

额……陈景恪相当无语,你这小子,不是个好捧哏啊。

“在唐中叶以前,河套地区水草丰美,晋陕之地还生有大片森林。”

“秦汉隋唐,修建宫殿的木料,大多都是直接从晋陕之地砍伐。”

“所以那时期的宫殿修的尤为的宏伟高大。”

“到宋朝时期,晋陕之地的森林已经全部消失。”

“修筑宫殿的木料,只能从云贵甚至海外运输,代价实在太大。”

“所以从那时起,宫殿的占地规模变得小了许多,但变的更加精致。”

朱雄英很是高兴,又学到一个知识。

虽然这知识貌似没什么卵用,但说出去能显得我更有见识不是。

陈景恪顿了一下,觉得自己扯得有点远了,就将话题收了回来

“继续说回正题,为何唐朝中叶以前,河套和晋陕之地还水草丰美,之后就突然荒漠化了呢?”

他自问自答道“因为过度开垦。”

“汉武帝时期,大汉从匈奴手中夺回河套,陆续从中原迁徙百万人去垦荒……”

“河套成为了大汉的马场和粮仓……”

“隋唐一统之后,也往这里迁徙了大量百姓开垦……”

“但直到此时,河套和晋陕之地,还被草原和森林覆盖。”

“黄河里的泥沙远不如今日这般多……”

“唐朝承平百余年,人口激增……新增人口就需要更多的土地养活。”

“于是,河套的草原、晋陕的森林,全部被改造成了农田……”

“农田保持水土的能力,自然不如草原和森林……”

“而且农田还要轮耕,在轮休的那一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