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如果……万一呢。(2 / 3)
就不利于草木生长,加上雨水不足,就更难以存活了。”
朱雄英挠了挠头,疑惑的道“汉朝是寒冷期,为何河套就水草丰美。”
“唐朝是温暖期,开始荒漠化了呢?”
朱元璋心中赞许不已,果然不愧是咱的乖孙啊,就是聪明。
陈景恪也有点意外,这小伙子脑子很灵活啊。
“草木能保土保水……”
朱元璋和朱雄英都面露疑惑,保土他们知道,保水是什么意思?
陈景恪顿了一下,解释道“打个比方,天上下了十份雨。”
“森林可以吸纳七成的水,草原可以吸纳五成……”
“到了干旱时期,草木就可以依靠,事先储备的水份存活下来。”
“汉朝时期,河套还是草原,晋陕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所以,即便当时是寒冷期,这两地依然能保持不变。”
“而到了唐朝,因为无节制的砍伐、垦荒、放牧。”
“晋陕和河套地区的草木大面积消失,导致土地裸露……”
“没有了草木,天上下十份雨,有九份都流走了。”
“而且这些流走的水,还裹挟大量的泥沙。”
“剩下的一份水,太阳一晒也就没了。”
“唐宋时期,即便土地荒漠化,河套依然是重要的产马地和农垦区。”
“单纯是因为降雨量足够,再加上还能从黄河引水灌溉。”
“可是到了寒冷期,降雨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又没有储水的能力……”
“基本上很难种植草木了。”
朱雄英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说白了,一切都是因为人在破坏。
汉朝时期,河套地区人还比较少,草木没有遭到破坏。
隋唐时期大量迁徙百姓过去,草木就被破坏了。
现在恰好赶上寒冷期,就很难种活草木了。
陈景恪等了一会儿,见他们没有再提出疑问,才继续说道
“现在河套和晋陕地区,还有不少草场存在。”
“随着气候的逐年恶劣,当地百姓活不下去,必然会拼命压榨这最后的绿色。”
“直到最后,整片大地都化为荒漠。”
“到那个时候,要么朝廷想办法将他们迁出来,要么他们活不下去……”
后面的话他没说,但朱元璋却明白是什么意思。
活不下去的百姓就会造反。
前世历史上,明朝晚期动乱最频繁的区域,正是陕甘。
李自成就是陕地人。
不造反不行,气候恶劣,连年天灾,朝廷又无力赈灾,还要征收各种税。
百姓除了造反,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朱元璋想的更多,河套可是最重要的养马地之一。
还是抵抗草原侵袭的,桥头堡和重要补给站。
如果这里彻底荒芜,将直接影响到大明的战马储备。
还会让大明的边防,失去一个支撑点。
影响实在太大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温寒变真的存在。
可作为皇帝,他要做最坏的打算。
万一是真的呢?
不敢赌,也不能赌。
如果温寒变是真的,如果大明真的即将进入寒冷期,北方气候……
咦,朱元璋心中一动,忽然想到一件事情。
寒冷期北方气候反常,降水线也向东南移动,那南方呢?
南方受不受影响?
想到这里,他连忙追问道“你只说了北方,南方呢?”
“若寒冷期到来,南方会如何?”
陈景恪心道,你终于问出问题的精髓了,也省了我许多口水。
“南方也会受到影响,淮水都能结冰,长江沿岸也会受到影响。”
“但是比北方的情况要好很多。”
“越往南,气候就越是温暖甚至炎热,受到寒冷期的影响也就越小。”
“到时候大明的粮食安全,就只能靠湖广、江西和两广来确保了。”
朱元璋的表情愈发凝重。
靠这三个地方提供的粮食,能维持偌大的国家吗?
答案毫无疑问,不行。
所以,朝廷必须要想别的办法。
陈景恪刻意没有提中南半岛,以及南洋列岛。
不是不想提,而是害怕这时候提了,会引起朱元璋的误会。
以为自己是想引导朝廷南征,故意伪造的温寒变概念。
若真如此,就弄巧成拙了。
毕竟,他的鹰派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天天给朱雄英讲开疆拓土的故事。
朱元璋怀疑他,也不奇怪。
不过他并不担心这个问题。
宋朝时期,中南半岛稻米一年三熟,这个事就已经传入中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