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组建水师衙门(2 / 3)

加入书签

“我正愁怎么安置他们,去景恪家里也是个不错的出路。”

朱元璋又看了看陈景恪和朱雄英,警告道

“你们两个以后出宫,必须带足够的护卫。”

“就算想微服私访,也要带足够的暗卫。”

利令智昏,难保不会有人为了琉璃,绑架他们。

两人自然知道轻重,忙不迭的答应。

说完安全方面的事情,就开始讨论如何出售琉璃。

陈景恪说道“琉璃的产量很高,不用增加工匠,就和我一起做试验的那些人,每天都能造出几百件。”

“当然了,越是精美的,耗时就越长。”

“物以稀为贵,我们必须控制产量,否则用不了多久琉璃就不值钱了。”

众人自然没有意见,最终众人商定,每个月先出一百件试试水。

以大明当前的社会情况,这些琉璃连浪花都掀不起来。

至于每件定价多少,陈景恪就没有参与了。

朱元璋、马皇后等人,都比他更了解奢侈品的价格。

反正最后算了一下,如果计划顺利,每个月仅仅是琉璃一项,就能赚取百万贯钱财。

之所以计算的这么保守,是考虑到随着市面上的琉璃产品增多,价格会随之降低。

还是那句话,以前琉璃价格高,是太稀缺了。

现在一个月就出一百件,还不知道朝廷会不会突然提高产量。

大家的顾虑自然会增多,不会再掏那么高的价格去购买了。

毕竟那些有钱人也不是傻子。

随即,陈景恪就提出了一个建议

“必须要打开出口渠道,将琉璃卖给海外诸国。”

“如此才能减少国内的琉璃存量,存量少才能维持高价格。”

“而且还能给大家一个暗示,琉璃在国外更值钱……”

“如果朝廷再时不时的放出几个消息,比如在某个小国,琉璃卖出了天价……”

“某国的国主对琉璃痴迷,愿意用王位换琉璃……”

“这样的消息多了,有助于稳定大家对琉璃的信心,让更多有钱人购买。”

徐达很是震惊,这小子,不当官去经商也肯定是一把好手。

朱元璋连连点头,然后说道“你小子想开海就直接说,不用拐弯抹角的蛊惑咱。”

陈景恪争辩道“今天还真不是……”

朱元璋打断他,说道“承认了是不,今天不是,那以前就是在忽悠咱对不对。”

陈景恪“……”

朱元璋说道“咱知道开海的利大于弊,但此事急不来。”

“国内不安定下来,咱怎么放心开海,等过两年再说吧。”

徐达心中开始盘算起来,看这意思,陈景恪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海洋了,有必要提前布局啊。

既然谈起了开海,陈景恪就准备趁机多说几句

“经营海洋,船才是根本,没有适合远航的大船,一切都是空谈。”

“但造船需要的时间特别长,一艘船从设计到建成,短辄数月,长辄一两年。”

“尤其是设计全新的船型,更是需要经年累月的试验。”

“朝廷可以从现在就布局造船,免得到时无船可用。”

徐达插话道“大明能造出容纳千人的大船,应该能满足出海的需求吧?”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行倒是行,但大明造的多是平底船……海上风浪大,只能在近海行驶。”

“想要去远海,就要打造专门用于大海的海船。”

徐达一脸茫然,他对大海确实缺乏了解,对船就更不了解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你之前研究造船,设计了好几个新船型,都是海船对吧?”

陈景恪说道“是,那些都是我对海船的一些设想。只是我也不懂造船,不知道是否可行。”

朱元璋当即就拍板道“行不行试一试就知道了。”

“把你的设想交给山东、浙江和福建的造船厂,让他们去研究。”

大明虽然禁海,却并未停止造船。

朱元璋在浙江、福建等地,修建有船厂,用以造船备倭。

至于山东的船厂,是为了保护青州的晒盐场才设立的。

让这三家船厂负责研究,确实再合适不过。

陈景恪又趁机提出了一些其他建议,比如大量囤积木料,培养船工等等。

“一旦开海,以大明的体量,怕是需要上万艘海船才行。”

“朝廷占据先机,提前做准备……到时候光凭借造船,就能获取巨额利润。”

“如果计划顺利,朝廷甚至可以不花一分钱,就组建一支纵横四海的水师。”

既然都已经确定要开海,朱元璋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更何况造船确实是一门大生意,就说道

“好,咱一并下旨,让船厂扩建,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