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太孙长大了(2 / 3)

加入书签

多了。

现在是深挖阶段,看看还有没有漏网之鱼。

宁愿当黑户也不愿意入籍的百姓,大有人在。

原因就是丁税和徭役。

现在将摊丁入亩的风声放出去,反而会让很多藏起来的百姓,主动站出来入籍。

至于百官会不会反对……

看看龙椅上坐着的是谁,反对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家户口本够不够厚。

大部分官吏不但不会反对,还会赞颂太孙仁慈。

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仁政。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此时大部分土地还掌握在朝廷和百姓手里。

那种富者阡陌连田的局面,还没有出现,推行摊丁入亩的阻力并不是很大。

若等到王朝中后期,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官僚大地主阶级手里。

再想搞摊丁入亩,就没那么容易了。

奏疏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手里,一同送来的还有一封书信。

信里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

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朱元璋非常高兴,连声称赞

咱的乖孙有王者之气。

马皇后在高兴之余,对陈景恪也提出了表扬。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将奏疏传递给文武百官查看。

群臣无不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真是太孙想到的?

少数知道的真相的,虽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也能想到是在给太孙造势。

自然不敢将真相说出来。

朱元璋并没有立即拍板,而是让群臣考虑此策是否可行。

同时还下令刊印邸报,通告全国讨论此事。

听到最后这句话,群臣哪还不明白,所谓讨论不过是走个过场。

皇帝这是已经决定施行摊丁入亩之法了。

否则不会通告全国的。

原本对此事还有一些不同意见的人,也很识趣的改变想法。

既然无法反对,那就一起赞颂吧。

而且此法确实是仁政,太孙能想到这种利国利民之法,不正说明他乃仁圣之君吗。

这一刻,文管集团更加认定,太孙就是他们需要的君主。

吹捧,狠狠的吹捧。

一定要将太孙的事迹传遍全国,让他的储君之位稳如泰山。

退朝后,摊丁入亩之事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整个应天城。

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传播。

这其中,固然有文官集团讨好朱雄英的原因。

但最主要的,还是摊丁入亩本身。

就算是对朝廷要求再苛刻的人,都不得不承认。

这条政策受益最大的,就是穷苦百姓。

是一条前所未有的仁政善政。

由小见大,太孙果然是仁圣之君也。

不光是有仁善之心,还很聪明。

否则也不会想到摊丁入亩,这样前所未有的良法。

天命太孙的含金量已经拉满了。

正如陈景恪所预测的那般,随着这个消息的传播,越来越多藏匿的隐户主动现身入籍。

这也导致,很多试图瞒天过海,藏匿百姓的大户暴露出来。

让锦衣卫的屠刀下,又多了一些冤魂。

也让更多的财富和土地,回流到朝廷手里。

这一次大清查,仅仅是抄没的钱财,就超过了大明两年的岁入。

对朝廷来说,这也算是个意外之喜。

也让朱元璋更有动力去推动改革。

——

且说陈景恪这边,等他们到达梧州府的时候,摊丁入亩之事已经先一步传开。

百姓们听说此事后,自然是欣喜若狂。

太孙在南方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人还未到万民伞就已经先送过来了。

各番蛮部落,不论是已经归降的,还是未归降的。

也都不得不承认一件事,太孙确实是个讲信誉的仁慈之君。

有这样的君主,身为臣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于是更多还在犹豫的部落,选择走出山林。

而两广的各部落,在听说了摊丁入亩之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太孙值得信任,更值得追随。

所以,这一次的谈判出奇的顺利。、

针对两广的复杂情况,朱雄英和陈景恪提出了更具体的政策。

除了之前有的,还加了几条,诸如各部落不得相互用兵。

部落之间有了纠纷,若不能自己解决,就找当地衙门调解等等。

这其实就相当于是,为后续朝廷插手部落事务,留下了一个口子。

本来他们两个还以为各部会拒绝,谁知道对方全盘接受这些条件,且没有额外提出任何附加条款。

并且各部还承诺,若两广有人胆敢作乱,只需太孙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