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万物之理(2 / 4)

加入书签

>真正要实用化,还得是正儿八经的蒸汽机。</br>为了进一步引起他们的重视,他也提出了几个应用:</br>“造出一台机器牵引的车,后面挂上耕犁,就可以用来耕地。”</br>“这种车不会疲倦,只要烧热水就能一直运行。”</br>“效率比牛要高几十上百倍……”</br>“一两个人一天就能耕数百亩地。”</br>“用它拉耧车,一天就能播种几百亩地。”</br>“用它来带动龙骨车,就可以每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的取水灌溉。”</br>“将龙骨车改造,可以把水井里的水提出来……”</br>“到那个时候,百姓抗旱的能力将会极大的增强……”</br>朱元璋的眼睛越来越亮,如果只是用来带动车船,那也就是一个奇物而已。</br>可用来生产粮食,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br>财富是什么?</br>对于个人来说,财富可以是金银珠宝,可以是绫罗绸缎。</br>可对朝廷来说,最根本的财富就只有一样,粮食。</br>粮食不够,就算有金山银山又能如何?</br>粮食够用,纸印上字也能当钱。</br>百姓为什么造反?还不是因为粮食不够吃,活不下去了。</br>但凡有口吃的,有谁愿意干掉脑袋的事情?</br>所以,粮食关乎国家社稷存亡。</br>如果真的能弄出那种,可以耕地播种,可以提水灌溉的玩意儿。</br>大明的国祚,可以延长多少年,简直不敢想象。</br>当然,和陈景恪认识这么久,他也知道分配端也同样重要。</br>可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了,总是没有错的。</br>此时,他看向那个温差发动机的目光,就犹如看到了珍宝一般。</br>“景恪,你说吧,要如何才能造出你说的那种东西。”</br>“不论需要什么东西,只要朝廷有的,都满足伱。”</br>陈景恪说道:“我准备……”</br>朱雄英突然打断他,问道:“生产这种机器,是不是需要很多工匠?”</br>陈景恪瞬间领会到了他的意思,心中不禁暗赞,这小子会找机会。</br>“是的,任何机器都需要工匠来生产,越是精密的机器,对工匠的需求就越高。”</br>“而且后续的改进也需要工匠参与……”</br>朱雄英点点头,对朱元璋说道:</br>“皇爷爷,工匠的地位你应该有所耳闻。”</br>“我们不能指望一群奴隶,来研究制作这种神器。”</br>“只有给他们体面的身份,优渥的条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br>“他们才能尽心尽力的为大明效力。”</br>“所以,我希望您能废除匠籍,还工匠自由,提高他们的地位。”</br>朱元璋轻轻拍了一下他的头,没好气的道:</br>“你俩是不是觉得咱老糊涂了,搁这演戏糊弄咱呢?”</br>“想废除匠籍就直接给咱说,只要你们说的有道理,咱还能不答应吗?”</br>朱标心中那叫一个畅快,火上浇油道:</br>“现在都敢欺骗你皇爷爷了,将来还不知道要干出什么混账事情来,要好好教训教训。”</br>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养不教父子过,你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吧,别整天寻思着欺负咱乖孙。”</br>朱标:“……”</br>怼了儿子之后,老朱又转过头和颜悦色的道:</br>“不过你能想到用话术来游说咱,说明在思想上已经成熟了。”</br>“不像有些人,只会直来直去气咱。”</br>朱标:“……”</br>陈景恪差点笑出声来,心中不禁同情了朱标三秒钟。</br>朱雄英自然知道该怎么说话:“父亲也是为了大明好,只是说话直了一些而已。”</br>“皇爷爷您别和他生气,他心里是最孝顺您的。”</br>朱元璋高兴的见牙不见眼:“哎呀,乖孙真懂事……看在你的面子上,咱就不和他一般见识了。”</br>朱雄英趁他高兴,将话题转移到了匠籍之事上。</br>详细讲述了工匠面临的困境,以及这个群体对大明的重要性。</br>谈起正事,朱元璋恢复了理智,说道:</br>“你说的很有道理,可大明确实需要工匠。”</br>“若放开匠籍,导致工匠流失,技艺失传该怎么办?”</br>朱雄英说道:“大明有军官、计官、行政官,去年又增加了司法官,再加一个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