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2 / 3)

加入书签

回道

“是的,人权就是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力。”

“华夏数千年历史,也可以看做是人权不断完善的历史。”

朱元璋说道“哦,详细给咱说说。”

朱标也露出倾听之意。

陈景恪说道“先秦时期最底层的人,一出生就被禁锢在村子里,生老病死都不允许离开。”

“他们没有自己的姓氏,连名字都不配拥有,地位约等于牲畜。”

听到这里,朱元璋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不是针对陈景恪的,而是想到了自己。

虽然他们有姓氏,可照样不配拥有正式的名字。

他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他自己在家族行八,所以叫朱重八。

说起来他们是拥有户籍的平民百姓,可事实上就是两条腿的牲畜。

陈景恪没有察觉到他的变化,自顾自的说道

“秦国变法采用军功爵制,最底层的人终于拥有了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

“路引制度的施行,让百姓有机会离开村子,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等秦朝大一统重新录入户籍,最普通的百姓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姓氏。”

“百姓终于获得了一定的权力,虽然这个权力很小,但也总比以前强。”

“到了唐朝时期,村子依然被高墙围起,城池内部以坊市隔开,百姓想要外出是非常困难的。”

“出入城池都要有路引,若把守城门的人擅自放没有路引的人进出,就要受到惩罚。”

“到了宋朝,村镇的围墙被拆除,路引制度进一步放开,百姓可以随意进出城池。”

“虽然我很鄙视宋朝,但在这一点上他们做的确实很不错。”

“学问在这个时期彻底普及,普通百姓也有机会读书识字。”

“尽管很难,但比以前没有任何机会,已经是个巨大的进步。”

“根据史书记载,宋朝的人口流动是非常频繁的。”

“很多失地的百姓,聚集在各大城市,靠给人做工谋生。”

“而频繁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宋朝的生产力发展非常迅速。”

“瓷器、丝绸、白糖、造船、航海、工商业等等,都得到蓬勃发展。”

“就以钢铁产量为例,最高时期达到了年产千万斤……”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百姓也在逐渐获得更多的基本权力。”

“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在一点点被取下。”

“这是历史的潮流,逆流而行者,必将被洪流淹没。

朱元璋的脸色变得极为不自然,因为他就是逆流而行的那个人。

建国之初,他制定了极为严苛的人口制度。

强行给人划分职业,不允许人更换,还限制人口流动。

虽然经过陈景恪纠正,很多政策改了,但有一些依然还在施行。

而且他对陈景恪这套理论,也并不完全支持。

“人口流动确实能促进交流,但也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宋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将流民中的青壮招入厢军,从而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冗兵问题。”

“前车之鉴,我大明不可不吸取。”

陈景恪反驳道“人很难超越时代看待问题,宋朝君臣就是如此。”

“他们忽视了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只看到了其中的弊端。”

“然后又采用了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解决这个弊端,从而造成了冗兵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怎么解决?”

陈景恪说道“工商业,宋朝海贸发达,生产的商品远销全世界。”

“若他们建立大型作坊,招募流民去做工。”

“既能解决流民问题,又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从海贸获取更大的利润。”

朱元璋连连摇头,说道“不妥不妥,如此多的青壮聚集在一起,很容易惹出事端。”

陈景恪叹道“陛下还是不懂,百姓只有活不下去才会造反。”

“但凡有一口饭吃,谁又想干掉脑袋的事情?”

朱元璋依然坚持己见“你说的或许是对的,可朝廷不能冒这个险。”

“况且,生产力发展慢一点,影响也并不大。”

“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好处,就冒如此大的风险。”

陈景恪并不觉得奇怪,朱元璋要是支持他的理论,那才有问题。

就连朱标,也不支持他的解决之法。

对他们来说,限制人口流动,是前人留下的智慧,是最正确的处理之法。

“陛下,这个世界不只有大明一个国家。”

“我们止步不前的时候,别人可不会停下等待我们。”

“早晚有一天,会有国家超过我们,然后来侵略我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