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这就是朱雄英(2 / 3)

加入书签

“总之你要让他们知道,大明是最好的,如此才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朱雄英连连点头“好好好,回去我就将此事告诉皇爷爷……”

“哎,伱说如此简单的方法,为何历朝历代都不用呢。”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他们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用。”

朱雄英骄傲的道“确实如此,历朝历代谁能和大明一样厚待百姓的。”

摊丁入亩、废除奴籍、取消匠籍等专属户籍……惠民政策不要太多。

陈景恪没有打击他的热情,而是继续说道

“仅仅做这些还不够……还记得我和你说过的,为何蒙古不同于以往的草原霸主吗?”

朱雄英说道“因为他们完成了身份上的认同,草原就只有蒙古一家,这是以往草原霸主没有做到的。”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在这一点上,蒙古做的甚至比我们汉人还要好。”

“除了读书人,普通百姓又有几个对汉人这個身份,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

普通百姓是最不在乎身份的,他们只在乎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吃饱。

所以每逢战乱,都会有无数汉人百姓,主动去投靠异族建立的国家。

只要那个国家能给他们一口吃的。

这种事情,历史上已经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了。

但这能怪百姓吗?

在高高在上的权贵士大夫眼里,当然要怪百姓数典忘祖。

可实际情况如何呢?

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让百姓不知道自己族群的过往,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历史。

不让他们知道这些东西,就想让他们对族群和国家产生认同感,那不是扯淡的吗?

前世那段百年屈辱时期,无数百姓奋起抵抗外侮。

为什么?

因为仁人志士们与百姓一起学习,民智觉醒了。

四万万五千万人民团结起来,在武器存在代差的情况下,打败了所有强敌,为国家赢得了独立和尊严。

所以问题不在百姓身上,而在统治阶级身上。

只是统治阶级掌握了话语权,将责任推给百姓罢了。

朱雄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自然是认同他的观点的

“所以你才会提议编写《华夏简史》,让世人知道华夏的历史,从而产生族群认同感。”

陈景恪叹道“但我们做的远远还不够,真正能看到这本书的又有几人?”

朱雄英嘴巴张了张,最终一个字都没说出来。

这其实是朝廷文教的缺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仅仅是生产力不足以做到,更在于朱元璋和朱标的犹豫。

他们习惯了愚民政策。

这一招确实很好用,将所有问题都简化了。

百姓什么都不知道,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接受统治阶级的剥削。

一旦开启民智,一旦百姓学会问为什么,事情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统治阶级是不愿意面对这些问题的。

包括朱元璋和朱标,都不例外。

甚至就连朱雄英内心,可能都存在着相同的疑虑。

愚民政策那么好用,为什么还要冒险开启民智?

不是多此一举吗?

陈景恪继续说道“如果大明继续走以前的老路,目的也只是在这一隅之地称王称霸,愚民政策确实很好用。”

“若我们想走出去,想与世界列国争雄,就必须要完成身份认同的构建。”

“否则大明还有什么值得百姓留恋的呢?”

“如果他们掌握有一技之长,还有机会成为他国君主的座上宾。”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何还要回到大明?”

“到时候大明的人才就会为列国所用,来和大明争锋。”

朱雄英眉头一挑,眼神马上就不一样了。

这也是他和朱元璋朱标不一样的地方,从小接受陈景恪的教导,他的目标更加远大。

尤其是帝国计划的提出,让他的理想有了切实的目标。

只要是对帝国计划有利的事情,他都会去做。

陈景恪顿了一下,见他听进去了,心中一喜继续说道

“帝国计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且必须要打好基础。”

“陛下当政期间,以解决边患为主。”

“待到太子登基,就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为主。”

“身份认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好从眼下就开始做。”

“待到二十年后,大明海晏河清,府库里的财物堆积如山。”

“天下人皆以华夏子孙为荣,以大明子民为傲。”

“到那时差不多也该你当政了,正好大展拳脚。”

朱雄英被说的热血沸腾,不过毕竟不是小孩子了,还保持着清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