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秀才(1 / 2)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便是一月过后,襄城学政司青云院内正在进行着每年一度的童试
整个襄阳城范围内数千名考生坐在官府内,只见一两鬓微霜的考官走上众考生前的高台之上,气沉丹田、蓄势待发只听得那考官高声喊道
“时限为三个时辰,在这段时间内诸位须创作出诗词一篇和回答考卷上的三个问题,但要注意每人只有一套试卷,还望诸位三思而后行。要求就这么多了,老朽在此祝诸位考中秀才,往后之路平步青云!”说罢便对一旁的官府衙役使了个眼神,后者随即开始分发试卷
而坐在下方的杜尘回忆着上一世时的考试场景,想着想着突然笑了笑“呵呵,想不到这个世界的考试竟和以前如此相像。不过也好,省的小爷我花时间适应了”
不过想来也奇怪,这个王朝的科举不像原本世界那样要先考县试然后是府试最后才轮到如今的院试,在这个名为大齐的王朝却是只要读完被当地府衙承认的学堂就能直接报考院试继而考取秀才功名。当然考试的名字也从院试改为了童试
不一会儿试卷分发完毕,统共两张一张白纸和一张写着三句话语的纸张,少年提笔思考了起来
“岑夫子,丹丘生这句可改可不改毕竟谁知道我到底认不认识这俩人。嗯,但陈王昔时宴平乐这句得改,且不说平乐府在北边的大元而且不管是大元还是前朝大周都没有过陈王这个封号过”随后便开始不断在脑海里翻阅起过往的记忆起来
而后思绪渐渐回到十天前,还是在那间书房齐则先生讲述的那个故事
老人家说的眉飞色舞,须发皆张“遥想高宗年间元丰三年,那时襄阳城还是襄王的封地而元丰三年夏八月襄王五十大寿当天终于喜得第一子,襄王大喜遂将筵席从襄王府摆了个十里长街好不气派“
想到此刻杜尘灵机一动“对就这么写,襄王昔时宴襄阳,十里长街庆双喜“而后昂贵的狼毫笔沾染上略带清香的松烟墨
在泛黄的白纸上写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纸张上留下工整的一句诗句,杜尘看着纸张上工整的汉字好似有魔力一般促使着他写下第二句、第三句随着一句句堪称绝美的诗句落下原本工整的字体逐渐变得放纵不羁、洒脱自然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写到这里杜尘停下手中之笔思索片刻最终还是在纸上落下,请君为我倾五个大字
“或许只有这句才能真正体现出诗仙他老人家当时写下这诗句时那洒脱的心性“再好的诗句终有完结的时候人生亦是如此
随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落下这首经过改造的《将进酒》终于落下帷幕,写下这首诗的锦衣少年郎仔细的端详着白纸上的那短短百余个汉字眼里尽是那白衣居士饮酒作诗的场景
“或许,那才是李太白为何能被成为谪仙人的原因吧“骄傲的少年脸上竟露出无奈的笑容,随后拿起另一张写着三句话语的试卷
上面赫然写道,中庸之道何为?为官之道何为?治理地方何为?
“这真的是童试能考的东西吗?一群十一二岁的娃娃能知道这些?不对“杜尘环顾四周,最后发现他的此考场容纳下百余人好像就他一人未到及冠
“难怪啊童试就能考这些了,但这也难不住我!“
而后在中庸之道下写道,待人不偏不倚,中平中和,因物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可为中庸也
为官之道下写上,为官者当以百姓为先,皇权为后当深知民如水君如舟的道理。为官时当以公正、公平处事,面下不自傲面上不自卑,此为为官之道
而写到治理地方后,他犹豫了,这道题从根本上其实是要揣摩上面的意思来写。如要高中必然不能过多的批判当地官府治理上的错误,但又不能过于贴合当地官府的治理方式不然很有可能违背第二道题上写的,面下不自傲面上不自卑
由于是墨水和白纸而每人却只有一套试卷这代表着,落笔便不可有悔。在心里暗自鼓励下自己后,杜尘提笔在试卷上写道
治理地方之道应将为官之道和中庸之道相辅而成。只有此句便为其他
第二天,还是杜府后院那颗老树之下杜尘和张伯悠闲的在此地聊着天,毫无为童试结果担心的样子
“话说,少爷。您就不担心一下童试的成绩吗?“张伯一边为杜尘散风一边问道
而少年郎何等洒脱?只听得杜尘假寐道“对弈之道深知落子无悔的道理,考试亦是如此落笔无悔嘛。已经写出去仍人评断的东西,好坏自有他人评断在担心也无法改变最后的结果“
“呵呵,少爷活得当真洒脱“
而后只见少年郎一个鲤鱼打挺,稳稳的站立在由石板组成的地面之上“走,张伯跟我去找嫣然玩,这么久不见也不知道这丫头长胖没有”
而此时的襄城学政司衙门内,数名白发学者坐在数千张写满汉纸的纸张中查看上面的内容,而大多数都是被这些老爷子随便翻阅两下后便用赤色墨水在上面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