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 章(5 / 21)

加入书签

守帅,绥州在西夏手里的话会对延州造成很大的威胁,种将军收复绥州能解除延州的威胁,还给大宋多了一道天然屏障,他没道理不愿意接手绥州。

青涧城本来就是延州的前哨城,当初建城就是为了夺回绥州,如今种将军不动兵戈拿回绥州,这不是那些文臣最推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吗?

到手的地盘要扔出去已经很过分,公孙先生又说绥州对大宋

而言那么重要,那陆大人不愿意接收绥州就不合理了,他别不是西夏派来的奸细吧?

公孙策哭笑不得,“陆大人一心为国,他只是想法和种将军不一样,说句白大侠不爱听的,其实朝中赞同陆大人想法的大臣更多。”

大宋北有辽国西北有西夏,比起时不时犯边侵扰的西夏,绝大部分朝臣都认为北方辽国更应该防范。

即便大宋和辽国已经几十年没开过战,也还是辽国的威胁更大。

绥州在西夏手上,西夏先打的是延州,燕云十六州在辽国手上,辽国一旦大军压境就会直接威胁到汴京,孰重孰轻他们分的很清楚。

西北那边求稳,先把燕云十六州拿回来让辽国没法直接威胁到汴京,然后再说其他。

苏景殊小声嘟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呗。绥州延州离的太远,打起来也伤不到他们,辽国离的近,打起来可能会真的要了他们的小命儿,肯定保他们自己的命更重要。”

白玉堂手里的笔杆子已经断成两截,“自私自利!假公济私!欺世盗名!全都是伪君子!”

公孙策无奈摇头,解释道,“两位不用担心,种将军收复绥州有官家的授意,不管朝中怎么弹劾,大宋都不会再把绥州让出去。”

拿回绥州,大宋就能以绥州为中心布局横山,然后以此来牵制西夏。

先是牵制西夏,然后就是筹谋出兵灭夏。

别看官家看着温温和和不显山不露水,其实心气儿大着呢,先是西夏,然后是辽国,要不是国库实在撑不住,他甚至想两边齐头并进。

难就难在国库撑不住。

大宋的问题不只有军队疲弱,还有民间那此起彼伏的造反起义,实在分不出精力既稳住朝堂又两边开战。

再者,虽然防范北方辽国很重要,但是别忘了,辽国现在也是自顾不暇。

大宋的火器炸药已经把辽国使臣吓的面如土色,如今是辽国怕大宋和他们开战,而不是大宋害怕辽国突然发兵。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宋这只骆驼比辽国更大,内里再怎么千疮百孔大宋也还是大宋,真要打起来,最先撑不住的肯定不是他们。

所以官家的想法和朝中那些大臣不太一样。

那些人的意思是主要防范北方,西北能稳定不打仗就行,而官家却是北方求稳,在西北利剑出击。

粮草军饷啊?凑一凑总能凑出来的。

微笑.jpg

苏景殊:!!!

白玉堂:!!!

他们是不是听到了点儿不得了的东西?

白五爷难得有些紧张,“公孙先生,这是我能听的事情吗?”!

醉酒花间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欢

白玉堂白了他一眼,懒得和他说话,拉着苏景殊回书房继续琢磨这事儿官家会怎么处理。

臭猫一个江湖人懂什么,要请教也得请教包大人和公孙先生。

他把景哥儿压在府衙帮包大人和公孙先生整理文书,劳烦二位腾出点时间给他掰开了讲讲,不然他晚上睡觉都睡不踏实。

说真的,他感觉他现在对朝政的关心完全不像个江湖人,回头官家高低得给他封个官儿,他要求不高,待遇不能比展昭待遇差就行。

展昭:……

行吧,他好猫不和坏老鼠斗。

正好公孙策手里的活儿告一段落,于是很愉快的接受了白五爷的交易。

苏景殊挠挠头,他就这么被抵押出去了?

青天大老爷,您不能光听着不说话啊!

在青天包大人的默许之下,开封府中的非法交易进行的非常顺利。

公孙先生找出西北的舆图,带上纸笔去外间,准备好好给他们上一课。

苏景殊想了想,于是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本和炭笔做笔记。

公孙先生都拿出了讲课的架势,他这个当学生的肯定不能让先生讲的不尽兴。

机会难得,他爹从来不会这么教他,只会“啊?这还需要讲?”然后嫌弃他是个笨小孩儿。

哼,能让他请教的老师多的很,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人缘而已,他人缘比老苏还好!

小小苏端端正正坐好,两眼亮晶晶的等着老师开始讲课。

白玉堂:???

那什么,他是不是也要准备纸笔?这么严肃的吗?

白五爷身上没有功名,但也是读过书的人,四书五经不说本本精通,反正出门在外从来没有因为文化水平不够吃亏。

他出师后好多年都没坐这么端正过了,还真有点不习惯。

公孙策挂好舆图,回过头看到两个人端端正正坐在那里颇有些忍俊不禁,“不用那么紧张,就是和你们说说西北的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