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故都的秋1(7 / 22)
?请大家先读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本不在身边的同学也没关系,看ppt也一样。】
白居易及其粉丝一致点头,没错,他们也想知道,这篇《故都的秋》到底好在哪里,竟然连他/白乐天都能被挤下去。
水镜下的人一半带着不服,一半抱着对所谓‘明星作家‘ '新文学史浓墨重彩的人物’的兴趣,纷纷抬头去看水镜里的文字。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不对劲,不对劲。
白居易表情微变,他其实同样欣赏简明朴实的文风,从他要求作诗“老妪能解”就能看出来。
但是这《故都的秋》,行文语言却与他所熟悉的散体文章不同,倒是和楚棠讲述时的用语类似,书辞文章与口头言语竟不作区分吗?
联系到前面说的新文学,难不成后世所谓之“新”,便是与古全然不同?他想起楚棠提到的鲁迅的几句诗,那诗也与时下诗歌判然有别。诗文俱是新言语新形式,后世之文学,真可谓是万象更新了。
咸阳。
嬴政眼神似有凝重,他似乎有些能理解所谓的“思想解放运动”了。
学说思想,形诸于文字,传诸于言语,后世文字与辞章与前代如此不同,推行之时,必然会遭遇持古者的反扑,便是一番不亚于百家争鸣的论战。新文学胜,即是新思想胜,如此便是“解放”。
初时的《喜看稻菽千重浪》,楚棠只节选关节部分,并未放出全篇,况当时他们的关注点俱在杂交水稻之上,对行文竟有所忽略,且于“课文”之意,亦没有十分清楚。今日陡然提出“新文学”之说,与此前诗文相区别,又录以全篇,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文章比所谓旧文学易懂许多,更兼他们的文字,简单明了,掌握的难度大大降低。新思想若依靠新文学传递……
他神情一顿,敛下沉沉心绪,冷声道:
“李斯。”
李斯闻声上前,恭敬道: “陛下。”"秦篆整理得如何?"
“回陛下,臣已与王大人集成简册,只秦吏尚有短缺,六国遗民亦多有抵触,推行之事,需再行议定,才可保万全。”
嬴政淡淡地看了过去: "朕记得,你擅书道。依你所见,后世文字如何?"
李斯神情微肃,谨慎道: “回陛下,水镜所展示的文字虽与时下多有不同,但部分仍可由形见意,符合古造字之法,书写却更为简单。"
嬴政颔首,若有所思。李斯似有所感,但皇帝未曾开口,他不敢多做揣测,拱手退下。太极宫。
李世民敲击着面前的桌案,忽然开口: “褚卿,你以为这篇文章如何?”
褚遂良闻声上前,由于出
身原因,他略通文史,幸蒙皇恩,担任起居郎,录记天子言行。圣上雅爱词章,他们君臣偶有谈诗之对,此时听到问话,他不敢怠慢,答道:
"回陛下,此文似为俚俗之语,文句之间却仍有典雅之意,和我等文章截然不同,想必便是后世所谓‘新文学’。"
“不只是文学新,”李世民道, “褚卿仿过他们的文字吧?”褚遂良拱手而拜: “臣惶恐。”
李世民不甚在意地摆摆手: “从秦篆至今,文字多有精简,后世的文字想必也是精简过的吧!如此简易,若以此种文字,书新文学、传新思想,褚卿以为如何?"
褚遂良神情一滞,忽然觉得后背有些冒汗。见他这样,李世民反倒是笑了:
"简明意味着易学,后世确有不少可借鉴之处。以众卿所上奏疏为例,若是俱如这后世文章—般,朕批阅的时辰,可是大大减半咯!"
时下文风多承齐梁、前隋,连篇累牍,华而不实,写半天到不了机要之处,一份奏疏便要花不少时间。即使他已然有令,变化却仍然不大。天知道他每天在文辞繁富的奏章里要提炼出事件来有多困难,就不能写简单一点吗?
李世民腹诽两句,开始考虑是否让朝臣也学一学这后世行文。
明朝。
朱元璋亦是在咂摸: “后世的文章,比咱的要好懂不少嘛!”
班昭同样又是惊喜又是诧异,水镜里说的真的是她吗?她未来竟能替兄修史,还参与朝政?!
此时的她毕竟年纪尚小,已然激动得两颊通红: “兄长不用言谢,修史亦是父亲的志向。可是,太后为何会临朝呢?楚姑娘为何又说我不该写《女诫》,男权社会又是什么意思?曲和顺从,女子之道,难道不是对的吗?"
她将问题一股脑的抛出,想要面前的兄长给她一个答案。
班固沉默不语,水镜中的后半段话令人心惊,他熟读史书,又关注汉事,太后临朝,岂非外戚专权?难道大汉又出了一个吕后?
班昭见兄长目露思索,乖乖地没有说话,一双澄澈的眼睛却是眨了眨,她看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