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琵琶行1(7 / 20)

加入书签

别问,问就是憋笑憋得很辛苦。

【白哥有一首诗,大家也学过,叫《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笛声像春风悠然润物,散落在洛阳城中,不禁令人生出了思乡之情。这是写曲调在听者内心引起的美好效果与情绪,属于审美感应,也写得非常好,白哥的七言绝句是文学史认证的封神!】

李白没绷住笑了,他听出来了,楚棠对自己似乎是非常的………偏爱,明明这里是要用他的诗给白居易作衬,反衬《琵琶行》写声的高妙之处,却还是忍不住见缝插针要夸一句他。

他摇摇头: “封神之句,白愧不敢当。”

"太白兄过谦了。"

杜甫不是很赞同,他家学渊源甚厚,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自然非同一般。李白的七绝自然明快,清新俊逸,其中的风神,也只有王昌龄能一较高下了。

杜甫表示这波他站楚棠,太白兄的绝句就是可以封神!

"一定,一定。"

白行简捏捏袖口,已经开始寻思自己下一篇要写什么好了。

李白杜甫等人也俱是耳目一新,这类叙事之作,他们也读过那南北朝的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但那两首毕竟是民歌,质朴自然;白居易这篇却是以文人之笔就行表现,写得既浅近流畅,又颇具文采,放在前代叙事之作里也堪称上乘。

连李杜二人都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更不用说三曹、七子、陶渊明和谢灵运等人了。

魏晋六朝旧俗,大多以五言诗为正统,而认为七言俚俗,可是,看过了李白气势纵横的杂言,又看过了杜甫沉郁顿挫却仍有翻飞之势的七律,领略过李贺的奇崛之笔,如今又看到白居易这样浅易风流的《琵琶行》,他们忽然发现,七言诗比五言方便太多了吧!不仅表意更为丰富,韵律也更为悠长,很适合表现直泻而下的情感。

一时之间,许多诗人纷纷倒戈,也开始尝试起七言诗的创作来,五七言诗歌并兴的局面,竟是生生提前了几百年。

【随着这一声问询,本诗的另一为主人公,也可以说是第一主角——琵琶女出场了。白居易给她设计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剪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唐的民风虽然开放,但一个已为人妇的女子夜晚和一群男人待在一起,也有些不妥当,所以对诗人的邀请,琵琶女应该是非常犹疑的,白居易大概把自己的身份交代得很清楚,她才愿意出来相见。

可尽管出来了,她心里还是非常紧张,所以仍旧用琵琶遮住一半的面容。寥寥十几个字,既勾勒出琵琶女的形象,又暗示了她的心理活动,内容含蓄而丰富。】

"不仅是如此的,"曹植接着道, "千呼万唤,已然拉长对其人的期待,其后又予以琵琶半遮玉容,则更显绰约姿态,比直接描写琵琶女之面容更引人遐想。”

曹操亦是点头: "不错,似有李白‘美人如花隔云端’之意。"

曹操的记性很好,瞬间便想起了之前听到的诗。他望着水镜里的文字,目露神往:“这琵琶女实是色艺双绝,可惜不能与之一见。”

美人奏曲,想必是赏心悦目。

/>一旁的曹植别开眼:父亲,您的想法似乎有些不对劲。北宋。

宋人闲淡,苏轼平日里也很喜欢白居易的诗,对如《长恨歌》、《琵琶行》这样的名篇更是反复诵读体味,听到这里忍不住也表达起了自己的看法:

"‘千呼万唤’之句,可以见得白乐天对琵琶声之渴盼,而参照后文琵琶女对身世的自述,亦不难想见她心情之寥落,徒有满腹愁绪无法示人,也不愿示人,故而反复踌躇,不肯出来相见。"

苏辙顺着他的话接道: “如兄长所言, 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是对客的拘谨,更有郁郁寂寥之意了。"

苏轼颔首,叹服道: “一语而含义颇丰,白香山不愧是中唐大家啊!”

跟在唐朝之后,是宋人的悲哀,尤其是宋代文人的悲哀,盖因唐人已将诗写景,恰如高山横亘于前,仰止之间难以逾越,即使才高如苏轼,一时也不禁感慨。

"不知我朝可有如李杜元白那样的名家。"

“定是有的。”苏辙断然道, "楚姑娘多次提到兄长的《赤壁赋》,兄长定然是载于典册的名家!"

苏辙对自家兄长可是颇有信心的。

【自琵琶女的出现,诗歌的主体段落之———音乐描写终于登场。这一段是试卷上的常客,也是我们讲解的重点,大家一定要高亮注意啊!】

楚棠特意画了个着重号,惹得众人也不禁紧张起来,自古及今,被拿来考试的篇目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段音乐描写竟然能成为试卷上的常客,他们倒要看看到底有什么新奇之处。

【乐以传情,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