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琵琶行4(8 / 18)
想着,水镜里的话锋一转:
【不过看白居易和元稹的往来唱和,他在浔阳确实还比较恬然自安,应该就是像他自己说的,听到琵琶女的自述,所以忽然勾起怀想,心生哀感吧!但是,这首诗真正感人的地方在哪里呢?】
"难道不是琵琶女落寞沉沦、独守空船黯然神伤的一生?"有人为诗中的琵琶女唏嘘。
"非也,难道不是白乐天才华横溢却遭贬谪、谪居卧病?"有人为白居易的仕
途波折叹惋不平。——这些都不是。
【白居易是一个封建士大夫,士农工商,士最是清贵,哪怕他现在是一个贬官,只有区区九品,但在身份、在社会心境上,他都处于绝对位置;
可琵琶女呢,她只是一个倡伎,在社会最底层,纵然她有琵琶圣手,可如今已经是个“过气明星”了。
自古以来,士人耻与倡优并列,可白居易在这里却肯摒弃成见,由衷地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他将自己与琵琶女放在了同等位置,封建社会下层的琵琶女与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成为同调,就像伟人说的,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这是这句诗的高度所在,是千年前尚还蒙昧的民主思想的回响。
up主想,这句诗琵琶女一定听懂了,并且深受震动——"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她决意再为白居易弹奏一曲,不是《霓裳》《六幺》那样的场面之曲,而是发自内心的,支曲酬知音。
“凄凄不似向前声。”
这样哀切的琵琶声寄托了琵琶女心中无限的落寞怨艾之情,竟是令船上所有人都忍不住哭了起来,而满船之中,谁又哭得最厉害呢?——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是白居易的代称,青衫是唐代官袍的颜色,三品以上穿紫袍,四、五品着红,六、七品着绿,八、九品则穿青色,白居易这时的官阶是从九品,只能穿青袍。
他的眼泪是那样深重,连衣袍都被打湿了。这固然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他心中的苦闷。一支琵琶曲,两个失意人——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大人真是一个好人。”有歌女抹着眼泪说道。
她也是个琵琶女,来往献技于筵席间,达官贵人虽然赞赏她的技艺,可她知道,那些人看她的眼神中没有半点尊重。
她本也不曾在意,因为她本就是卑贱之人,,与那些达官贵人是云泥之别,哪怕“老大嫁作商人妇”, “去来江口守空船”,不都是她的命么?可白居易却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她又哭又笑,原来也有人的眼里,看得见她们。
市坊之中,几乎所有倡优伶人都被这句诗感动了,有人整顿衣裳,郑重地抱起了手中的琵琶。“你要去干嘛?”小姐妹不解地问。
/>她回眸,嫣然一笑: “去练琵琶。”
练好琵琶,希望有朝一日也能逢上那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用一支好曲,换他一首《琵琶行》。小姐妹眨了眨眼,忽然也握紧了手中的玉箫, 《琵琶行》可以,《玉箫行》也行吧?
一时之间,全国各地的倡优伶人都纷纷开始苦练技艺,盼望着哪天遇到些名家诗人,为她们写一首两首歌行。
【历史上还记载了有关白居易的一个小故事,说他初到京师时,拜访名重一时名士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出言调侃,说,长安的米价很贵,你想在这里住下来可不那么容易。然而等他打开白居易呈上的诗却是翻然赞赏,夸耀道:
“能写出这样的诗,在长安住下来还是很容易的。”白居易送上的诗正是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众人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了,纷纷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诗才会让人说出这样一番话。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诗歌原文被放了出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东晋。
谢灵运于廊亭读到了这首清淡的小诗,一双眼睛越来越亮。即使早已见识到了唐人的手笔,他仍然会一次次为他们的诗作所惊叹:
“此诗初读只觉平平无奇,细品之下却是大有深意,草木岁岁枯荣,纵有火烧残,来岁春日仍会有新芽长出,欣欣向荣、生生不息之理自蕴含其间,如此才是天然之诗!"
自孙绰、许询起始,时下盛行玄言之诗,于诗语之间寄托玄理,却形象全无。他自得于自己的诗,以记游发端,摹山川胜景,而后道德穷通之理,可在这首诗的对比下,他诗作结尾续上的玄言是何等相形见绌?
唐朝。
隐居茅山的顾况再次听得这一桩旧事,唇角浮现起几分浅淡的微笑。他素来轻狂,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忍不住出于调侃,直到看得帖上之诗,才识得眼前才俊。他以为白居易诗才已是佳绝,可今日读到《琵琶行》才知晓,当真有人一支笔足矣移人。
"有诗如此,何止在长安居易,便是天下亦可去得!"
连各朝名家都赞叹不已,更不用说天下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