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 古画摹本(4 / 7)

加入书签

寓意十分吉利年丰人乐,国泰民安。

但这首看似普通的古诗出现在一副绢本画上,却是让沈愈的心脏顿时急速跳动起来。

无它,在这首诗写成的一百多年后,南宋宁宗皇帝将这首五言绝句题在了一副堪称无价之宝的传世名画上。

就是南宋四家之一,马远的《踏歌图》。

《踏歌图》真迹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出现在老柳摊子上的这幅字画自然不可能是真迹,沈愈这点还是清楚的。

并且此画也没有真迹上的“御书之宝”印以及“赐王都提举”的小字。

只在诗的左下角铃有一枚“白石翁”的方印。

这幅画准确的说是一件摹本。

懂收藏的人都知道,字画并不一定是真迹才值钱,一些名人的摹本也是价格高昂,甚至比起真迹来也差不了多少。

今日大暑,楚州从昨夜大雨后的清凉变得异常闷热起来。

早已被汗水打湿的衬衫黏黏的贴在沈愈后背上,之前他还觉得有些不舒服,不过此时的他已经觉察不到了。

“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刚才那方青田石印章没有成交,没想到竟然在老柳摊子上碰到这么一副古画摹本。

“老柳字画瓷器,玉石杂项,文玩手串可说什么都懂,但什么也不精。

“每个月都能听到他漏宝的消息,这画成交后终归还是要分给他些好处的,毕竟他对我还算照顾。”

这时,《隋唐演义》评书进入短暂的插播广告时间,老柳拿起搪瓷缸子喝了口水后将视线转向了沈愈。

坦白讲,老柳对沈愈的印象很好。

面前的这个青年知识渊博,彬彬有礼,家世也无可挑剔。

相貌更是没的说,唇红齿白,面如冠玉,一双眼睛清澈似水,整个人透着一股难以言表的灵动之气。

老柳除了喜欢听评书外,还喜欢看武侠小说。

这小沈简直就是武侠小说中男主角的颜值顶配,若自己有个闺女非得招了他做女婿不可。

“咕咕……”

听到肚子咕咕直叫,老柳摸了摸肚皮朝沈愈大声喊道“小沈啊,刚才吃了你给我买的包子还是觉得饿。

“这样,你给我看会摊子,我去市场外再买点吃的去,很快的,去去就回。”

沈愈捂着耳朵苦笑一声“柳哥,我的听力没问题,你不必喊这么大声,你去你的,摊子我肯定会给你看好。

“要是碰上来买古玩的,我知道价的就卖,若是不知道价,那就先拖住对方尽可能的等你回来,这样你总该放心了吧?”

“聪明,小沈你的眼力与阅历比同龄人高出太多,不愧是沈老爷子的后人,好了,我走先。”

老柳说完,在木制钱箱里取出几张零钞,然后朝街外快步跑去,他要抓紧时间,争取在评书开播前赶回来。

见老柳笨拙的跑步姿势,沈愈笑着摇了摇头。

这老哥的饭量实在是太大了,沈愈来之前足足买了三十块钱的小笼包,大部分都给了老柳,就这还感觉肚子饿,钱挣少了真不够吃饭的。

现在市场内的人很少,可说根本就没什么人,沈愈索性转身再次观起画来。

从面前这幅画的纸质与题诗来看,沈愈推断此画很可能是一位明代宗师级画家的临摹作品。

给沈愈信心的除了卷首的书法外,更在于“白石翁”这方白文印。

“白石翁”三个字出现在字画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国画大师齐白石。

但实际上这枚钤印主人的名气比起白石老人来要大上许多。

白石翁是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明四家之首,有明画第一人之称,沈周,沈启南的晚号。

沈周在画史上鼎鼎有名,只是现代人对其并不算很熟悉,甚至比不过他三位弟子的名气大。

与他学习绘画与书法的三位弟子分别是唐寅(唐伯虎),文徵明(文征明),祝允明(祝枝山)。

这三人以江南四大才子的名号在各种明代古装影视剧中频繁出现,可说是家喻户晓。

沈愈将手在裤子上擦了擦,又从兜里取出一只纯棉质的白手套,戴好后才稍稍展开了一点画纸。

这次“白石翁”的印章更为清晰起来。

“没错,从笔法到印章大小,都与沈周其它真迹上见到的一样。沈愈啊沈愈,这次你怕是真要发财了。”

对于沈周这位本家,沈愈是再了解不过了。

他打小随祖父学画,沈周的名作不知道临摹过多少。

更有些巧合的是,沈愈的字辈大名也叫沈启南,可说与沈周同名。

沈愈小时候因为身体一直不好,祖父大笔一挥,为其改名为愈。

因为当时还小,后来各种证件上自然也是沈愈这个名字,“沈启南”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沈周,实打实的明画第一人。

他开创的吴门画派上承宋元,下启明清,博采众家之长,总览唐、宋、元三朝数十位山水名家之精髓。

并且沈周为人忠厚孝顺,淡泊名利,在人品上无可指摘,所以这位老先生在整个明朝都属于无可争议的顶流巨星。

所有的明代书画大家包括唐寅、文徵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