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大和尚的陶钵(1 / 2)

加入书签

珐花双眼中泛起泪花:“是,不管那一窑出来什么样,也算是试过了。刚才我好怕,差点就跟我父亲都说了,真是没用。”

“你若先说,肯定不济事,你父亲怎会用你说的办法。”

原来,最近武家生意红火,订货的主顾一日比一日增多,几眼陶窑几乎是连轴转个不停。可最近出来件怪事,陶器烧是烧出来了不少,但变形的“歪货”、没烧透的“黄货”也日益攀长,不少陶器上隐约可见蜿蜒的裂缝,虽摸上去不抠手,但是在武成器眼里,统统全是废物,一连几日下来,他也计无复之,难免心焦气燥,气息不稳。

珐花看父亲犯难,自己也跟着上火,只苦于没有办法。

一日到水沟找少姝,遇上少姝烧饭。

饭锅滚了,少姝赶紧把灶里的木柴夹出来,只留几块在里面。

珐花问:“少姝姑娘,你为啥要把柴火夹出来?”

少姝答得理所当然:“你家做饭也这样么?饭烧滚后要闷一闷,要‘还火’。如果一直用大火烧,时间短了做成生饭,长了则会烧焦,都难吃。”

果然,等她还了火,开锅盛出饭来,粒粒似珍珠。

珐花来来回回看着灶火和米饭,终于缓缓问道:“姑娘你说说看,烧陶和烧饭是不是一样?”

“什么?”少姝一愣,然后大叫着直拍脑门:“你说得对,我怎么忘了,听舅舅说过内丹炼法,未得丹时,须借武火以凝之;既得丹时,须借文火以养之,如此可保生机不灭之态。始终猛火,陶器也是吃不消的,假如能盯住陶窑用火,烧烧,闷闷,那就既可烧透,又不开裂了!”

她所谓“内丹”,是道家的一种修炼功法。“内”指身体内部,“丹”指人体精气神结合而成的产物,视人身为“炉鼎”,把人体内循环运行的经络比作修炼通道,以意念化为体内元气的推动力,经过周身循环的修炼,使精、气、神凝为“丹药”。

话说,不期文武火之用能延伸到制陶上来,还启发了珐花,少姝心下不无得意,且将自己的独属口诀念了与好友分享,珐花细心听过,当下自是赏识连连,不能更表赞同。

这两个小姑娘像逮到什么宝贝似的,在厨房里抱团欢笑,又是蹦又是跳,再来便秘议商定好了,瞅准机会悄悄试用此法。

今日就是试炼出结果的时候了,两个人的手牵握愈紧,一边艰难地挪着步,一边眼巴巴地望向窑口那边,说不出的忐忑不安。尤其是珐花,惶惶然唯觉四肢冰凉,心还在古怪的跳动着,捣如擂鼓,涨起阵阵难以名状的酸苦。

在武家的小窑内,刚刚落坐的子猷重又站起来,从袖笼内取出一叠纸,郑重地展开,递到武成器手上。

少姝凑上前,轻咦了一声。

只见那淡黄色的桑皮纸页上,赫然画着一个花纹繁盛的童球,俏丽的缠枝纹描摹得相当细致,球上大约每隔三指,有一细小圆孔,这些陶球中间一般会有小石头,或者陶制弹丸,拨弄起来,叮咣作响,是在孩童间盛行的玩具之一,连少姝的“百宝箱”里还存着两颗。

“害我惦记了一天一夜,原来竟是它呀!”少姝大乐,走到子猷身边,初觉诧异,转而又觉亦在情理之中。

“这画功可不平常啊,”武成器专注地一页页翻看过,抬头轻笑出声,“郭公子,要说日用器皿,小人也可大言不惭,私藏颇丰,可供君甄选,但是此物,眼下却是没有一模一样的,做起来的话,也怕是生疏了些。”

“父亲,我能看看么?”珐花怯怯道。

武成器瞧女儿一眼,还是把画纸交到她手上:“仔细收好了。”

珐花如获至宝,埋头细看起来。

子猷眉目郑重,却是悠悠慢道:“武师这陶窑昼夜繁忙,这小物件且不急用,但等武师抽空烧制就好,对了,过些时候上巳节,在下还要携家人上山来,届时来取可赶得上么?”

“好。”武成器满口应承下来。

“只不过,我家老太公他在此等物件上最是用心,烦请务必照他老人家的意思完成。”子猷不忘关照细节。

“这画——原来如此,既是郭老太公交待的,公子尽可放心。”武成器脸上按下一刹那的讶异。

“至于陶球中放置的弹丸,我家老太公也已亲自选好了。”子猷又拿出个鼓鼓的香囊,交到武成器手上,轻轻一按,“拜托了。”

说话间,有个陶工掀帘进门传话:“陶工,那佛图澄大和尚来了,说是来取重新烧制的钵盂。”

(大和尚之称:“和尚”称谓,极为尊贵。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被称为“大和尚”的僧人,是魏晋时期的高僧佛图澄。)

“什么,又来啦?难为人家主顾了,回回准时准刻亲来验取,这次的成不成还真不好说啊,”武成器犯愁地在发髻上拨拢了两把,“罢了,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快先将法师请到堂屋侍侯!”

“大和尚?”少姝思疑中眨眨眼,看向珐花。

珐花凑过身子,耳语道:“是西域来的一位法师,云游至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