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大眼目(2 / 2)
此时的西汉自汉武帝对外战争结束后,逐渐进入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
虽无关乎时局,见兄长与姐妹们议及与国政多少有点牵连的话题,极之少有,子献从刚刚起就兴奋不已,且按捺不住,亟想把心中所想倾述一番,他挺直了腰背道:“武帝开朝以来所定之‘户调制’,田租每亩每年纳粟4升,每户每年纳绢2匹、绵2斤,租调之外,不再以其他名目擅自征收,体恤劳苦,休养生息,殊为德政啊。”
他所谓的“户调制”,亦称“租调制”,源于魏武发布的一条律令,令曰: 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棉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擅兴发:亦省作“ 擅兴 ”,意思是不按朝廷法令擅自征收赋税。)
此后,“户调”这一税名从曹魏起成为定制,属于一项重要的税收改革,与之前两汉实行的田租制相比,上缴额度要低,如两汉田租制明确规定百姓不但要上缴田租,还要上缴刍税和稾税,曹魏为天下苍生计,废除了二税,有益民生,为后来灭蜀,更为后世四百年之田租征收方法奠定了基础,成就斐然。
子默用力地点着头:“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利不用竭而民不知。”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句:出自《管子·国蓄》篇,是管子学派的思想之一。大意是天下财政日渐富足,可是老百姓的税赋却没有增加;国库里的钱取之不尽,可是老百姓却没有觉得自己被剥夺了。这是管仲经济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即通过节用、开源等手段,来达到财政富足的目的。 )
子猷目光灼灼,宽厚的嘴角渐渐上扬:“纵观古今,切磋来去,大家多少已体会到‘国用’的意味了,由此看来,《禹贡》中此一‘贡’字,实乃该篇之大眼目也。古来学究多解为‘贡赋’之贡,如子献所言,然“贡”字之本义,据《说文》贝部解为‘献功也’,其意与贡赋尚有分别,不可不察。”
(眼目:眼睛面目,在此喻义理关键之处。)
如此读书,“抠”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且春风化雨地欲将此“顽习”培植到学生们身上,王文娟听罢不由地会心浅笑,接着她又说道:“是了,此‘贡’字确与彼‘功’字迭韵。大禹之功,德泽华夏,照彻山水,万古流芳呵!”
(《说文》:《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是故,老子有言: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尽自身全力,仁爱为天下人者,天下重任便可依存于他了。”子猷依然赞不绝口。
(“贵以身为天下”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见此,子献忽而又冒出个点子来,兴致勃勃道:“嫂嫂头回上山来,节会人多事忙,走马观花,想来也没看得尽兴,不如明日再起个大早,咱们再上源神庙敬香礼拜如何?”
闻言,王文娟诧异地转头看一眼夫君,欣然道:“好巧不巧,你们哥哥方才还同我商量这事哩,看来大家想到一块儿去了,只是又得辛苦少姝妹妹了,陪着我们来回跑。”
“嫂嫂说得哪里话,只要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去哪里都乐意,何况是上源神庙瞻拜?”少姝劝嫂嫂不要多心。
见子猷颔首,众人无不称心合意,皆眉飞色舞地欢呼起来。
次日早起,郭家子弟们又随少姝前往源神庙了,仆从不多,少姝还唤上了骐骐,帮忙驮了三两组食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