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钱塘江口重聚首(1 / 2)
入寺的小道仍是绿荫遮蔽,白鹤峰还是那样的峰峦竞秀,一泡虎跑泉水更是明镜如练,唯一改变的只是当日与今朝的徐海。
还未到寺门,徐海就遥望见虎跑寺众僧已夹道聚集,头首站着的正是自己的授业恩师惠通。他紧赶步子来到恩师面前,仆身便拜。
惠通风采依旧,身着住持法衣,敏捷伸手将徐海挡住,低声说了句:“此处不便!”
徐海会意,改换神态,朗声道:“我徐海一介草民,怎受得起住持方丈出寺相迎。”
“施主误会!贫僧在此乃是迎佛,并非为了施主。”惠通的声音依然尤如洪钟。
徐海心中明白,这是师傅故意提前在寺外给自己打好掩护。“哦,原是这样!那就请众师傅们按佛门规矩迎佛入寺吧!”
惠通双手合实,口诵经文,身后大和尚们也都一同跟颂。又有两个小沙弥捧着一大块赤红绒布,其上用金线秀着一百零八个“万”字符,将金佛遮住。就这样,兵丁、和尚组成的一大行人慢慢朝着寺院走去。
刚到寺门,惠通停住脚步,转身对胡宗宪、俞大猷说道:“佛门净土,不滋不轨,还请两位大人将所带亲兵留在寺外。”
胡宗宪乐得如此,他递了俞大猷一个眼色。大猷令旗一展,所有兵丁便分立两侧。徐海、翠翘、萨尔西多还有胡宗宪这才随众僧步入寺内。
一进寺门,徐海便跪在师傅面前。“师傅,弟子明山多年没回寺看望师傅,请师傅恕罪。”
惠通慢慢扶起徐海,颜色祥和的说道:“徐海,自你离寺那日起我们师徒缘分已尽。请不要再以此称呼了。”
“师傅……”听惠通这样说,徐海伤心不已但又难以违抗师傅心意。
“虽不是师徒,但还有佛缘。徐海你又何必伤怀。”一旁的胡宗宪劝慰道。
“惠通大师,我想再探望下空智大师,不知能否行此方便。”徐海抬头,又对惠通说道。
惠通单手手印,平和念道:“阿弥陀佛!禅师已于年初圆寂。”
徐海心中顿觉一阵空落,想不到三年前那次谈话竟成诀别。如今师祖的谆谆教诲虽声声在耳,但师祖却已往去极乐。
“徐海,不必伤心。空智禅师此去西方极乐,已是修得正果,你应该为他高兴才是。来请进内寺吧。”
徐海等人穿过法王殿便进入内寺,众僧也立即将寺门关闭。惠通带徐海进入佛舍。他这才有机会向师傅讲叙述自己几年来的境遇。而惠通只是面和心静的听着,不插一语。直到暮色降临,一轮皎洁的圆月挂上当空,他才开口道:“徐海,走吧!”
他们出佛舍径直来到寺西后门。后门打开,一只小船泊在门外小河上。徐海见此便知道师傅惠通都已备好一切。他再没多说,跪地向惠通拜了三拜,起身便和众人上船去了。
小船之上不仅备置好了斋饭,还另有一用僧袍紧裹的三尺长包。徐海轻轻将其打开,里面竟露出一柄宝剑。此剑通体乌黑,两边锋刃闪着冷光,剑柄被黑绳缠绕,手掂起来足有二十多斤。
徐海提起宝刃,同时一纸书信飘落下来。“徐海,此剑名为伏虎,乃我虎跑寺真正镇寺之宝。相传为伏虎罗汉用涅槃之火焚锻自身筋骨所铸,所向披靡、无往不利。望你用此剑锄恶扬善,救民水火!”
“伏虎罗汉不就是转世的济公吗?”翠翘将书信折好,轻声说道。
徐海点点头,他走出船舱外,挥剑划过水面,嗤一声细响,剑锋一过,水中圆月竟被居中斩开。惊讶之余,他回首再望虎跑寺,只见一团大火在寺中冒起。徐海明白这是师傅惠通在引火避祸。
***************************************
钱塘江的尽头,江和海的汇集之处,隐约出现一个小岛。那便是当初汪直约定汇合的江心岛。
徐海到达这里时已是八月十八,中秋已过三天,岛周静谧的水面上没有一艘船。虽徐海早有思想准备,但当见到如此情景后,仍不免心中悲凉。皎皎月光下,他望着满空的繁星,脑中不由的想起与汪直从相识到相知的一幕幕画面。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徐海默念着这首文征明的诗句,其伤感不言而喻。
善解人意的翠翘悄悄来到他的身边,爱惜的为他披上外衣,柔声道:“徐海,逝者已矣,生者尤在。无论今世生死如何,我都会伴你身旁。”
徐海闭上双目,紧紧将翠翘揽入怀中。
三人当夜便在岛上度过。徐海彻夜难眠,思绪不停飞转,他想到如今之际也只能是先寻到林凤几人后,再做细致打算。太阳还没出来,他便起身来到岛边,抽出伏虎宝剑将《道济罗汉剑》从头到尾温习一遍。
他此时的剑术已极为精纯,再加之伏虎宝剑白虹切玉的气势,威力又是增加几倍。就算当年开创此剑法的世外高僧复生也未必是他敌手。徐海心中更是感激师祖、师傅。在虎跑寺多年,他也未曾知有此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