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八章:战鼓擂,于禁将兵(1 / 2)
日头渐升。气温也变得燥热起來。似乎是为了与天气相呼应。屋中的气氛越來越浓烈起來。
“如今兄长欲要出兵。小弟怎可落后于人。典愿为先锋。直取东平。”屋中。自平原赶回來的李典不敢寂寞的出列说道。这么多年过去。李典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一个稚子幼童了。他却是习惯了叫诸葛瑾为兄长。虽然真要论起來。诸葛瑾要比他还小上一岁。
“曼成。怎么又鲁莽起來。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刘岱手下虽无大将。然其手中十几万大军难道是摆设不成。”冷兵器时代。武将们最为在意的便是自身的武艺。一身好武艺。天下之大尽可去的。骨子里面铸就着无尽的傲性。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无数名将死于冷箭之下的缘由。诸葛瑾不只一次的对手下诸将嘱咐。就是害怕他们重蹈覆辙。以免落的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只是道理谁都明白。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是。兄长。”李典撇了撇嘴巴。心中犹自有些不服气。有些委屈的答应下來。
“虽说为将者当征战沙场。马革裹尸。如若是亡于小人冷箭之下。岂不痛哉。诸位当勉之。”对于李典的怪异。诸葛瑾不再理会。对着诸人再一次强调说道。见气氛有些冷场。随即转移话題道:“出征之事我心中已有定论。如今迷惑袁绍乃在首位。此次出征由我亲自统领。李典为先锋。统兵三千先行。”说道这。诸葛瑾故意顿住了。
“主公。为先锋者。当勇力出众。慈不才。愿与曼成比划一番。”乐陵毗邻渤海。诸葛瑾一直计划着要找一个时机。突袭渤海。抄了袁绍的老巢。可惜天不遂人愿。去年冬季那场雪來的早了些。让得他后面一连串的计划付诸东流。乐陵之地乃是一个关键之处。诸葛瑾自然不会将此处搁置。驻守此地的。正是太史慈。
随着年龄一年年成长起來。太史慈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代名将之姿。自泰山外放出乐陵短短半载时间。其进步速度可谓是飞速。可惜。战将终究是好战。每日安逸无事。对于太史慈而言简直是一种煎熬。当然。在其心中所谓的无所事事。却是沒有战争可打。不战。便不痛快。眼看着诸葛瑾竟点了李典作为先锋。太史慈顿时便坐不住了。
“呵呵……”年已二十的诸葛瑾已经开始蓄须了。听了太史慈之言。不由地抚须而笑:“子义不必着急。既然此次乃是为了安袁绍之心。声势自然要大上一些。此次出兵。我欲兵分三路。子义为右军。统兵两万。至于左军……”诸葛瑾故意将声调拉的老长。其实其心中早已有了人选。看着阶下诸人忍不住拉的老长的脖颈。心中暗笑不已:“文则何在。”
静。诸葛瑾突入其來的一声大喊。顿时让屋中寂静了下來。好似一场华丽的乐曲盛宴。最后一个音节落下。万籁俱静。听到叫自己名字的人是呆住了。而听到所呼叫的名字不是自己的诸人却是自顾伤神。让得屋中顿时出现了短暂的安静。
“哦。既然文则不在此处。那我们便另选他人吧。”诸葛瑾努力保持着脸上的镇静。将心中的笑意强自压着。语气中装作很是意外一般。轻轻出声说道。
“在。在。于禁在此。”多少年了。盼了多少年了。于禁不知道。好似已经记不得很清楚了。自从他投奔诸葛瑾以來。几乎便沒有出过泰山。善于练兵。性子沉稳。这原本应该是他的长处。偏偏于禁却对此很是怨愤。有的时候他宁愿自己性子急躁一些。也好能够有机会上得前阵。挥动手中的长枪杀敌建功。
对于于禁的心情。屋中诸人很是理解。为将者。谁不愿冲在阵前。即便是于禁从來不将自己当做是只会冲锋陷阵的莽将。他心中其实也有着热血的一面。
“主公……”于禁上前一步翻身跪倒在地。一句话未曾说完。便已凝噎。
见于禁浑身颤抖不停。诸葛瑾心中也是莫名感叹。真要说起來。他的这些手下中。他亏欠戏忠、于禁二人的最多了。尤其是于禁。更是从來沒有带兵出战过。若是换做其手下别的将领。估计早已忍受不住这份寂寞了。
“文则。这些年來。却是苦了你了。”诸葛瑾自阶上走下來。弯腰将于禁自地上扶起。带着些许唏嘘感叹道。随即不待于禁做出反应。便接着说道:“文则为左路统帅。统兵五万。”
“诺。”于禁心中激动莫名。统兵五万。这在之前乃是一个他从來不敢想象之事。慌忙大声叫着应喏下來。话说的太急。叫的尖锐异常。却是情急之下破音了。
诸葛瑾沒有再说话。用力的拍了拍于禁的肩膀。五万人马。比之他准备带着的中军都要多上不少。他相信。于禁肯定能明白他沒有说出的用意。
“此次出征。戏忠、程昱、陈宫、贾诩、黄忠皆随军而行。”转身回到座位上。诸葛瑾也不忙着坐下。对着屋中诸人再次说道。可以说。这一次被诸葛瑾点到之人。皆是已经名动一方之人。既然决定为袁绍演上一出戏。他自然要配合着演到位。不然岂不是浪费了他诸多精力。
“诺。”几人心中基本上也知晓是怎么回事。皆是面容沉稳的应道。
“主公亲征。泰山之地该如何來治。”泰山一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