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情书(2 / 2)

加入书签

定了沛县的老百姓。后来在巨鹿战场上,项羽又是利用陈余一封“和平书”把不可一世的秦朝悍将章邯成功收编。

由此可见在古时候写信的水平如何,也是至关重要的。

闲话不多说,先回到张良身上来。

张良被“逼”回韩国后,韩王却早已被项羽撕了票,张良陷入了“复国梦碎”和“壮志末酬”的痛苦境地。

一番思想斗争后,张良终于下定决心了。

恩,你项羽不是这么希望我离开刘邦回到韩国么?好,那我就给你写几封感谢信吧。

说写就写,他忍住和心爱的主子的别离之苦,他忍住痛失韩王的悲伤之情,慷慨激扬的写下了第一封信。

这封信陈叙了他为什么迟迟不归的原因。他说他不是因为舍不得离开刘邦,还是是因为去救火去了。

救火?救什么火。项羽看到这里一头雾水。好在张良后面有详细解释。

汉王在归国之际,放火烧掉了身后的栈道,看样子似无再东归之心了。微臣知道你和汉王乃情同手足的结拜兄弟,于是,我奋力去救火,无奈我势单力孤,只能眼睁睁看着汉王自断退路,从此大王与汉王隔千层山万里路,怕是再也相会之期了。

项羽本来对刘邦烧栈道一事持怀疑态度。见了张良的信后,心里不由暗暗舒了一口气,相会无期,我岂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封信的确感动了项羽,他并没有再对“眼中钉肉中刺”的张良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这使张良的处境转危为安。

更为重要的是,从此项羽对刘邦的提防之心大大减少。

第一封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后,张良再接再厉,随后又写了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是在田荣和陈余两人永结同心后,琴瑟相和,到处找地盘做嫁衣。而刘邦也在派人修栈道,似有东归之意时写的。

张良在信中简单的分析了齐、赵、汉等地的叛乱。

他说陈余之乱是因为大王分封不公所致,若得到了赵王土地就会自然而止。言下之意很明确了,除余这一路并不为虑。

而刘邦回攻三秦,亦是履行怀王之约,一旦得了三秦之地后,自然会停止。言下之意很明确了,刘邦这一路亦并不为虑。

而田荣却是以下犯上,是大王分封后的叛乱之首,吞并三秦之地后,还不满足,已派手下猛将彭越来伐大王所在的楚国了。言下之意已经很明确了,田荣罪不可恕,此人不除,大王的威信就无存,日子就永无安宁了。

其实田荣和陈余只是小富即安,而且论实力也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对项羽构成威胁,只有隐忍而发的刘邦才是正威胁他的对手。

按理说项羽应该会有所查觉。但“身在韩国心在汉”的张良两封真情告白的信迷惑了他,他误认为刘邦真的是“不足为虑”了。

换句话说,他心中首号敌人的定位已不是刘邦了,而是田荣、陈余这些不入流之辈了。

于是,项羽放下对刘邦的警惕,全力来攻齐。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张良的两封信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少为刘邦的复出嬴得了宝贵的时间。

时间对现代人来说是金钱,对刘邦来说就是胜利。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且不说,在人和上项羽和刘邦还真不是一个级别的人对手,这也是他日后在楚汉相争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