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敷脐疗法(1 / 2)
1. 什么是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将药物放在脐部,然后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一种外治疗法。敷脐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敷脐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腑脏学说为理论依据,根据病情需要来选择药物,制成丸、散、膏、丹、糊等剂型,然后敷于脐部,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外疗法。脐在腹部中央,婴儿初生时系于胞衣者,谓之脐带;而脐带脱落处即为脐部,俗称之为“肚脐眼”。中医称脐部为神阙穴,并认为“脐通百穴”,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脐部给药,可以达到祛病养生、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
敷脐疗法通过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联系,可以作用于全身上下、表里,产生治疗作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了在肚脐中填药、敷药、涂药的记载。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亦有脐疗的记载。晋代名医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均记载了许多脐疗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中也收载了不少敷脐方。到了明清时代,脐疗方法得到了不断发展,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赵学敏的《串雅内外编》中均有了敷脐疗法的丰富记载。《理瀹骈文》则使敷脐疗法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对敷脐疗法的作用机制、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辨证施治等方面,都作了系统的阐述。现代科学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脐疗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使得脐疗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使用敷脐疗法时应注意:①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以方便取穴、用药,同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冬季。②脐部要严格消毒,预防感染,一般可用75%乙醇棉球做常规消毒。③用药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并注意有无过敏史,以防止产生过敏反应,孕妇应慎用。④儿童使用敷脐疗法时应加强护理,不能让其用手抓脐部,防止敷药脱落。同时由于儿童的皮肤稚嫩,不宜敷药时间过长,也不能使用剧毒性药物。
2. 敷脐疗法治痛经
(1)二草调经方
[组成] 益母草60克,夏枯草30克。
[制法] 以上2味共捣烂炒热,备用。
[功效] 活血调经,清肝解郁。
[用途] 适用于肝郁血热、瘀阻冲任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症。
[用法] 趁热贴敷于脐部神阙穴、关元穴。
(2)白芥子饼
[组成] 白芥子15克,面粉150克。
[制法] 以上前1味共捣为细末,加入面粉,用沸水调匀,制成饼状,备用。
[功效] 温里散寒止痛。
[用途] 适用于痛经。
[用法] 趁热贴敷于脐部,一般3~4小时即痛止,如果不愈可再贴敷1次。
(3)吴萸桂茴散
[组成] 吴茱萸20克,肉桂10克,茴香20克。
[制法] 以上3味共研细末,用少量白酒炒热,备用。
[功效] 温肾暖肝,散寒止痛。
[用途] 适用于寒湿痛经,症见妇女经前或经行小腹冷痛,甚则牵引腰脊疼痛、得热则痛减、受寒冷则痛剧、经行量少、色暗有块、畏寒便溏等。
[用法] 趁温热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月行经前敷3日即效。
(4)乳没散
[组成] 乳香、没药各等量。
[制法] 以上2味共研细末,用水调和,制成药饼,备用。
[功效] 活血调经止痛。
[用途] 适用于瘀阻型痛经。
[用法] 敷于脐部,然后用胶布固定。
(5)痛经散
[组成] 全当归9克,大川芎9克,制香附9克,赤芍9克,桃仁9克,延胡索12克,肉桂12克,生蒲黄9克,琥珀末1.5克。
[制法] 以上9味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药末3克,用30%乙醇调和成药糊。
[功效] 活血行气,调经止痛。
[用途] 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
[用法] 于行经前1~2天或行经时将药糊湿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敷3~4天为1个疗程。
(6)山楂元胡姜散
[组成] 山楂20克,延胡索6克,炮姜10克。
[制法] 以上3味共研细末,每次药末6克,用黄酒调和成糊状,备用。
[功效] 温经活血,理气止痛。
[用途] 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腰酸怕冷之症。
[用法] 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7)痛经敷脐方
[组成] 山楂100克,葛根1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