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传统功法(1 / 3)
1. 传统功法锻炼的基本方法
中国传统功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几千年来,各家练功人士,结合各自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形成了数千种功种、功法,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传统功法流派。因此,传统功法实际上包括一大类功法。总的来说,传统功法可分为静功、动功两类,而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以调身、调息、调心为基本要素。各种功法,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对这三个要素强调的侧重程度不同,具体措施有异。因此,调息、调身、调心是传统功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掌握了这三个要素,练习任何功法都有坚实的基础。
(1)调身:调身是指身形的调整锻炼,包括一定的姿势和动作,总以放松、舒适为原则。调身是练功的关键,是调心、调息的基础。
练功姿势是练功的第一关,只有姿势正确,舒适自然,才易于调整呼吸,集中与应用意念。练功姿势本身亦有一定的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作用。练功的基本姿势有坐、卧、站、走四类,前三类较为常用。其中坐式包括平坐式、靠坐式和盘坐式,盘坐式又有自然盘坐、单盘坐、双盘坐之分;卧式包括仰卧式、侧卧式、三接式和半卧式;站式包括三圆式、下按式、骑马式;走式包括太极步、禹步、呼吸行步等。
练功姿势,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的姿态,既要求一定的规格,又要求全身松静自然。不可太勉强,否则会引起肌肉紧张,不利于松静自然;而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应提高要求,坚持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姿势要领,适应姿势感觉,提高锻炼效果。
姿势的选择和运用,应结合病情、体质、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功法都有练功姿势的具体要求,患者应注意掌握。但两手握固、舌抵上腭和两眼微露一线光通常是练功姿势或动作的普遍要求。握固,即把大拇指置于其余四指之内,并把握牢固。古人认为,握固能固精明目,祛除外邪百毒。舌抵上腭,指以舌尖轻轻抵着上腭处,其作用为生津液,助安静,排除杂念,连接任督,运行内气。两眼微露一线光,既可避免阴阳的偏盛,又能避免杂念与昏沉。但初练者往往不容易做到,一般轻闭双眼即可,不必强求一线之光。
正确的姿势与传统功法的治病强身作用密切相关,各种姿势的共同要求是重心稳定,全身松静自然,防止强直和松垮。
(2)调息:调息是指通过调整呼吸来调动人体之内气,使之逐步聚集、储存于某一部位,并循经络运行,以调畅气血。调息的方式主要有自然呼吸法、深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吸呼法、口吸鼻呼法、胎息呼吸法、冬眠呼吸法等。静功中,一般在意守的基础上进行调息,而动功中,多随着肢体的运行进行调息,起、收、开、伸时,配以吸气,出、合、屈、落时,配以呼气。
调息是传统功法锻炼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呼吸吐纳,可以呼出体内之浊气,吸入天地之清气,结合其阴阳开阖、补虚泻实等功效,可以平衡内脏,促进健康;而在意念引导下的气的升降出入,则可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终可使五脏安和,病邪不入。
因吸气为补,呼气为泻,所以进行传统功法治疗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选用不同的呼吸方法。凡实证,以呼为主,呼长吸短;凡虚证,以吸为主,吸长呼短;虚实不明显,可平呼平吸。
练习调息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初练时宜从自然呼吸开始,力求做到轻松自然;当调息达到一定水平时,则应练养相兼,即练一段时间的有意识呼吸,然后恢复自然呼吸,进行静养,最终做到呼吸深长匀细,进入高度虚静为理想境界。
调息时尚应注意情绪与呼吸的关系,力求做到心平气和,力戒心气浮躁,在情绪安宁、形体放松的前提下进行调息。反之,在心绪烦躁,无法镇静时,不要过分强求某些呼吸形态,而应首先设法平心静气。否则,不仅达不到调息要求,而且会引起呼吸粗乱,甚至练功出偏。
许多功法要求气沉丹田部位,并不是指把吸入的空气送到下腹部丹田部位,而是指用意识引导呼吸,随着深长的吸气,意想着气流徐徐送到腹部脐下。有时气沉丹田仅指练功时意识重心放在下丹田处。这样的意守有助于呼吸的深长匀细,心境的虚空宁静,达到治病强身的最佳效果。
(3)调心:调心是指在练功中,要求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意识活动逐渐停止下来,排除杂念,安定心神,进入一种虚无宁静、轻松愉快的境界。调心是传统治疗的核心。它可以使周身放松,气血调和,经络疏通,元气充沛,从而激发潜能,调理脏腑,达到强身治病的目的,调心的主要方法包括放松法、默念法、数息法、意守法、贯气法和良性意念法等。其中意念法、贯气法和良性意念法最为常用。意念法是指把思想集中到某一事物上,以一念代万念,从而排除杂念,达到入静、舒适的境界。意守时,可以守体内某一特定的部位或穴位,如意守丹田、意守命门、意守百会等,也可以意守体外的某一景物,如美丽的花园、辽阔的草原等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景色。贯气法是指运用意念引导体内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