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江湖海底子(1 / 2)
“得得。”出于尊老敬老,我劝他:“咱们还是盘盘道,论论茶,你请还是我请。”
“客随主便,你是小辈,你请吧。”
“好。”
我一点头,让他们把两张木桌拼在一处,方便施展。搬了两把椅子,和刘半仙面对面坐下,各占半面木桌。
叫稀粥从厨房取了二十四只大白瓷碗。
因为是论茶。没有茶叶,我用树叶代替,每个碗倒了半碗自来水,又取出十八根木筷,分成两堆按阴阳摆在左右。
盘道,不是打架,是旧社会两派人秘密交谈时,用的一种联络暗号和术语。
我师承玉祖仙,算半个坐堂袍哥。刘半仙提出盘道,我不接,脏了玉祖仙的脸,虽然玉祖仙死了几十年,我对刘半仙倚老卖老感到不爽,有心跟他斗法。
盘道的精髓,在于问茶。
问茶的精髓,在于摆茶阵。
旧社会的江湖,讲究闭口不言。为了防止外人探听江湖的隐秘,形成一套完备的暗语,起源于“海底”,有斗茶阵,比手势两种配合使用。
茶阵,分手势、摆阵、对诗(暗语)三节,玉祖仙上山拜访白月妹时,便跟老幺称量过。
这套东西,必须是有明确师承和江湖地位的人才懂,所以杜绝了外人蒙混过关的可能,在旧社会,泄露会被挑舌的。
茶阵不能乱摆,一局一放都有极大讲究,暗含严苛的规定。
我和刘半仙盘道,是出于斗气和互相试探。以前的老江湖,一般是接头的时候才用,或者谋划造反,用茶阵来传递信号。
按照祖师爷定的规矩,问茶,有三谈三不谈、三露三不露、三准三不准,共三九二十七条铁打招牌。
比如三谈,是指同道能谈,香堂能谈,问茶能谈。三不谈,是官府不谈,沾酒不谈,外行不谈。
问茶盘道,问得好,双方不认识的亲如兄
弟。问得不好,刀剑相向也是可能。
以前南方北方都有喝大碗茶的习惯。出力的脚夫、纤夫、农夫、挑夫,多到大碗茶棚歇脚,茶里加盐解渴,这些下流的苦力巴是帮派的底层人士。
所以他们碰头,多在茶棚进行,一来人多,方便隐藏,二来噪音大,不被人窃听。
时间长了,盘道就被叫做“问茶”,通常二人不说话,全靠桌上的茶碗和筷子交流。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刘八臂是不是真有本事,问完茶我就知道。
那么有人好奇,南方北方的文化差异不小,这套黑话和切口莫非不会出现误差?
还真不会。这套切口的东西,全是来自“海底”,是有统一的规范,必须有师承才能学会。
虽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全国两京十三省,各地的方言、文化、风俗均是不同,但“海底”的传承是不变的。就像汉字那样普及,不会存在太大偏差。
海底,不是大海,是一本书,叫海底,旧社会又叫金不换。
江湖暗语,如扯活、鼓了盘儿、走字样、复水、毛了、写台口之类的黑话,均来自“海底”这本奇书,始于宋明之交。
旧社会走江湖的戏子、杂耍、镖师、帮派人物,均懂得“海底”。
哪怕不是相同的行业,几句海底对过去,照样能混个八拜之交,懂海底的是自己人。
穷人可怜穷人,会互相抱团照顾。
海底这本书的流传比较神奇,历朝历代讳莫如深,鲜有人深究。
大概是晚唐以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定都开封,自创太祖长拳,是为百拳之母,民间习武之风由此大为盛行。
习武练拳,往大的说,报国从军,抗击外虏。往小的说,强身健体,行走江湖。
民间练武之风日渐强盛,便有帮派、武林、江湖之说。
游离于朝廷的王法之外,自成一个世界。最初彼此不相往来,因此力量不大。
大概是明世宗年间,关中三秦大地数年不雨。土地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
加之贪官污吏横行,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百姓逼得卖儿食女,苦不堪言。
一个号称天武皇帝的农民王阿四,在关中聚集了数万灾民,揭竿起义,创建国号,挥动义师要夺了朱家天下。
就在王阿四起兵造反的时候,刚砍下当地县太爷的头,忽听天穹之上雷声滚滚,接着地动山摇,泉水沸腾,土涌金沙。
地震了!
一场华县地震,震得关中下陷,三秦崩摧。
死伤百万军民,关中一时沦为死地,将王阿四拉扯的军队一齐埋进了地下,生生作了人殉。
那场地震来得突然。哪怕是世界地震史,也很少有比拟华县地震的强度。
忽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等王阿四被人从地下挖出来,他拉扯的三万大军已经像下饺子似的,被老天爷吞进了肚。
连浊河都断流,到处是凸起的田坎和裂开的沟壑。
关中满目疮痍,地上全是百丈大的陷坑。百姓或被震死,或被活埋,房屋化为废墟,城镇变成坟场。
地震之后,还有山崩、滑坡、地陷、地隆、喷水等灾害。处处横尸遍野,废墟成片。
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