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金不换(2 / 2)

加入书签

里面来的。

天书送到京城,落到嘉靖皇帝手中。

嘉靖皇帝虽然也是修道,却读不懂其中文字。根据一些老人说,那“海底”里面的内容,每个字你倒是认识,就是看不出意思。

好比现代人读文言文,字你认识,看得头昏脑涨,也难知道是个啥。

也有些人说,“海底”里的文字是用锺文写的,当时破译了一部分,但是不理解其中的意义。

天书落在了皇宫,之后又传几代,始终无人

能懂。

传到了崇祯皇帝朱由检,李自成攻入燕京,火烧东门,崇祯帝一根白绫自缢煤山,大明王朝二百余年的气运就此了结。

之后江山沉浮,神州血洗,国号更张。

满清入关,横扫中原,定都燕京,改国号大清。

天书便落在清朝皇帝手中,深锁于大内宫廷,秘不示人。又传一代,到了康熙皇帝继位,亲政除鳌拜,平三藩,时太平盛世,邀满汉大学士共观天书,文武不得其法。

康熙不悦,悬赏天下饱读诗书大儒,天书之秘传遍九州。

据说书中有撒豆成兵的仙法,还有长生永恒的道术。

可惜藏于大内府库,外人怎能窥看?

当时康熙手中,有一至宝,唤名九龙玉杯,是匠人从昆仑山的雪窖中取出,传说为西王母宾宴穆王所用。

将冰水注入玉杯,水中飞出九条蟠龙,热气袅袅,如同置身在春天。

康熙年间,有一侠盗名叫杨香武。

轻功冠绝当代,能蹬萍渡水,走谷粘棉。一口气上十丈高墙,为人侠义可钦,智勇双全。

听闻康熙手中有一九龙玉杯,是当代奇宝。杨香武三次潜入大内,在帝王的深宫后院来去自如,可惜败在外国人的火铳洋枪下。

机缘巧合,杨香武没有盗出九龙玉杯,却把“海底”天书从康熙的寝宫偷出。

杨香武与当时天地会总舵主,号称是明朱三太子的杨起隆是莫逆之交。他把天书交给杨起隆,杨起隆果真从里面破译了一些线索。

只是那些文字年湮世远,章句晦涩,即使孔圣人也读不懂。

杨起隆在天地会中,按照汉语翻译成外国话的一些技巧,用音译和直译的方式,把天书的关键部分摘抄出来。

这就是江湖上黑话的起源。

那些话是天书的原文,但后人根本看不懂是什

么意思。

因为天书的行文非常隐秘,所以江湖上就把音译出来的内容作为暗语,让成员背熟,方便联络。

比如鼓了盘儿,是翻脸,传达事情叫走字样,拦路抢劫叫敲路板子。

黑话暗语,全是从“海底”一书摘下来,创建之初有三千大条、五百小句、十三行隐语、七类大书,共三万多字。

传到民国,仅剩四分之一。

康熙听闻天书被盗,担心有人学会其中的神仙法门,便发皇令,全国大肆搜捕前明余孽,缉拿天地会成员。

后来在关中的桥山,抓到了朱三太子杨起隆。

也被送到京城,活剐了三千六百刀。天书再次落入皇家手中,从此深藏起来,不许任何人查阅。

又传了几代,气运兴衰,尽是天命。

到了光绪年间,列强攻入京城,国运大亏,太后出逃,帝国到了日薄西山的末路,再难有昔日天朝上国的风范。

风雨飘摇,又是一轮江湖黑白的盛世,各路豪强并起,枭雄在乱世中牟利争霸。

天书中破译的暗语和黑话,也彻底流传开,成为江湖必读。

清亡以后,宣统皇帝被赶出紫禁城,皇宫中的宝物,也随着偷盗和官卖流入民间。

“海底”天书辗转多人之手,因皇家对此讳莫如深,连拓本都不存在。

民国以后,听说被卢芹斋用十万大洋从一个军阀手中买了去。

也许是被贩卖到了国外,从此人间蒸发,“海底”天书再无下文。

这便是江湖黑话的一个起源。

其中的传承和究竟,我也不是很清楚。方才菜头问起,刘半仙有意显摆他的学问,才把底细原原本本对我们说了。

天书可能早就毁于战火。

不过内容却通过黑话在民间口口相传,现在我和刘半仙盘道问茶,其实用的有很多是受“海底”的影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