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大夏王朝(2 / 2)
老头不是白痴,指着经衣问他:“这东西,是从黑衣娘娘那弄来的吧?”
刘半仙不好直说,加上他受伤严重,只能尴尬的张了张嘴。
“嘿。”老头笑了声,没头没脑的说了句:“拿了这东西,你也找不到地方,光上面的字,你便看不懂。再说你一个人,哪能成功,老老实实当个田舍郎吧。”
“嗯?”
东西是刘半仙用命抢出来的。
听老头说没用,气得刘半仙从地上爬起,将半截经衣扯下。
一看上面金漆的文字,刘半仙头晕目眩。那
文字鸟篆修成,却比大篆更古老,符文古朴,笔画沧桑,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遗物。
还有半截经衣,随着黑衣娘娘葬入洞庭。刘半仙见状,险些吐血,栽在地上起不来。
刘半仙不是白痴。
发狂之后,他冷静的回想,这老头见识不浅,莫非认得经衣的鸟篆?
便朝老头连磕九个大响头,对他说,你两个儿子抓了壮丁,没死战场估计也回不来。我从小父母双亡,今日你又救了我,不妨我认你作干爹。
乱世中,有钱是大爷,没钱是王八蛋。实话告诉你,我是吃死人饭的降魔丈士,这经衣记载一方宝地,有无穷财富,成堆金山。
你若认得上面文字,我去傩神窟取了宝物,咱爷们从此吃香喝辣,受用无穷。你若不认得,合该我们穷死,从这跳下去,下辈子投个好胎。
刘半仙一番话在情在理。
老头无依无靠,本来就有意收他当干儿子,见状顺水推舟,告诉刘半仙你莫急。
经衣上的文字,我还真认识,想来南方找不出五个人,算咱爷们有缘,从此相依为命。
原来,老头是前清的秀才。
科举屡次不中,开始喜欢读一些偏门的古书古卷。
他告诉刘半仙,经衣上的文字,是汉字一种,却不是汉字。乃秦汉匈奴巫师,从地下掘出的一块金碑创造的新字体,与陶文相当。
匈奴祖先,是夏后氏苗裔。
汤武起兵灭夏,将夏桀放逐南巢,修筑鬼阙楼以囚禁幽闭。夏代的王族,被迫迁居北方不毛之地,是匈奴的前身。
匈奴文字,继承了一部分夏篆和唐尧的陶文,非常冷僻偏门。
老头这辈子没法考中举人,阴差阳错,对匈奴文略有研究,说认识个七七八八,破译经衣不是问题。
可惜经衣只剩半截,能不能找到,还看天
意。
总算有些希望。
刘半仙真的把老头当爹,伤好之后,先在山上给他搭了个窝棚,两个人有了容身之地。
洪水开始退去,老头经过数月的破译解读,大概将经衣的内容整理出来。
土庙壁画描绘的傩神窟,在经衣中被形容为万神之地的归宿。
它与一个王朝有关。
夏!
王朝的国号有严苛的世系传承。国家为什么以“夏”为名,史书中有不同的解释。
刘半仙心奇自己抢出的经衣,竟与夏有关,问老头:“干爹,这夏,是哪个夏?大禹王建立的夏朝?”
老头是前清秀才,夏商周,秦汉唐信手拈来:“非也,这个夏,是大夏,是东晋以后,北方十六国最后一个政权,为匈奴人创立,以‘夏’为名,只存在了二十多年。”
自古以“夏”为国号的朝代不在少数。
元末农民起义,明玉珍便在巴蜀,建立了“夏”为国号的政权。
此外,北宋时的西夏,一直以神秘的古国面纱,瑰怪玄奇的文化,吸引历代学者的注意。
原来是东晋时期,北方一个分裂政权,刘半仙大失所望:“那成堆的金山银山,岂不是假的?”
他心中愤愤难平,想自己差点丢了性命,盗出的经衣原来这么不值钱!
老头笑了笑,高深莫测的语气说道:“一般的草头天子,肯定没有金山银山,这大夏国却不是普通的分裂政权,你小子撞了大运,该咱爷们发财。”
“哦?干爹,你仔细说说。”刘半仙见老头的语气,心里猜测,莫非另有隐情?
刘半仙还是不信:“干爹,你说大夏国前前后后,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即使二十年间,他不吃不喝,大夏皇帝能攒下多少钱财?”
“数不胜数!”老头目露精光,年轻的时候,他也是个不安分的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