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特大风暴(1 / 2)

加入书签

他们各自背了黑色的帆布包,里外遮得严严实实,全是倒斗工具。

绳索,蜡烛,矿灯,火折子,这些自然不必多提。

西北多流沙墓。

由于事先不知道傩神窟的结构,如果是皇陵地宫,只需挖通金刚墙和二十七层水火莲花砖,将夹层的火油放出,对于铁王爷而言手到擒来。

倘若是竖穴墓,积石葬,上头压着几百吨的封土,那种流沙墓最难搞。

因此铁王爷准备了旋风管、月牙铲,刘半仙也预备了如意袋,以及几十根空心竹竿,能搭成手脚架空中作业。

旋风管,有成年人的大腿粗,里面是螺旋状的刀片,像海螺那样连着摇杆固定在管中。

此地流沙墓是一绝。

流沙墓中,多积石为葬,号称金刚不坏,地震不破,天灾不侵。

凡遇流沙墓,内有按顶石、天悬石、下沉石、拦腰石、平底石、撑棺石大小十几层,除非将山穴掏空,断难进入。

遇流沙墓,工兵铲都挖不开,除非愚公在世,能将那几百吨的流沙统统运走。

这时,便要用到铁王爷手中的旋风管。

将管子一头斜插流沙层中,旋转摇杆,里面的螺旋刀片便会像水车旋转那样,将流沙导出。

遇见流沙中的积石,则用专门的月牙铲敲碎。月牙铲是洛阳铲的一种形状,专破墓中巨石青砖,锋利无比,纯厚成钢。

此外,还有眉心铲、半凹铲、平口铲、挖土铲等十几种。

铁王爷全部带着,以防万一。

刘半仙主要带了克尸的玩意,像雷击木的佛珠、千年桃木的剑,还有朱砂狗血之类。西派以制服墓中僵尸见长,怕那玄女死而不化,故有此准备。

郑金舌是搞学问的,对倒斗的事不算精通。

他带了把小手枪傍身,另外准备了相应的药品和纱布,还有罗

盘。

三人均是完全准备,使出看家本领,定要在西北大漠,寻到那万神之地,荣华富贵!

半个时辰后,向导踮着小碎步,乐呵呵哼着西北民歌回来。

他介绍了两个脚夫。

三十出头,苦打苦熬的西北壮汉,脸红如朱砂,皮肤粗糙发黑,寸板头,嘴唇厚鼻子大,一股子彪悍之气。

两个脚夫,高的叫阿六,矮的叫大九。

大九练过功夫,手骨边缘老茧分明,不爱说话。阿六倒是比较外向,跟三人打了招呼,乐呵呵要了碗胡辣汤,蹲在门槛上吸溜。

向导笑了笑,亲切的拍阿六的脑袋,给大九也要了碗胡辣汤:“他们两个非常可靠,老先生放心。”

郑金舌的心早飞到傩神窟,见找到人,抱拳说:“大漠中生死难测,还需三位英雄多多提携,小老儿感激不尽。”

“好说好说,大家发财。”向导喜笑颜开,又去准备淡水食物。

骆驼吃的草料,没进沙场前,还有梭梭草贴着地皮生长。进了沙场,那是一点植物生物都没有,唯有斗大石头随风乱飞,其环境可想而知。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这便是沙场夜晚的气候。滴水成冰,刺骨阴寒的风彻夜不绝。

白天,则是“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加之烈日当空,骄阳如火,金黄的沙洋热气腾腾,比那狮驼岭吃唐僧的蒸笼还厉害。

唐玄奘西天取经,曾记载过西北流沙恶劣的环境: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道路两旁,皆干尸白骨,如山如堆,鸟兽不生。

六个人两匹骆驼,说话间,沿定西丝绸之路的古道出了县城,顺祁连山余脉南下,周回辗转,北上西进,各是一番天地。

待六人牵着骆驼过了大通河,一片黄金沙洋通

天盖地,便突兀出现在眼前。

西北流沙,就在脚下!

不多说,六人进入流沙之地,如同液体的风化砂层立刻淹没了脚踝,极强的吸力让人每次走路,感觉都在沼泽一般。

天苍苍,野茫茫,风沙漫漫白云黄。

水草枯,牛羊亡,秦汉还是富贵乡。

纸贴红,郎换装,洞房花烛等新娘。

一碗酒,半碗肉,这样日子才叫香。

向导领着几人进入沙场,四下狂风烈烈,怒沙沉沉。向导赶着骆驼,扬起马鞭,声音沙哑,曲调悠扬,干吼的唱着当地民歌。

透着风尘,几人在广袤辽阔的土地缓缓前进,显得格外悲壮。

渺小的身躯不足以用尘埃形容,只觉得时空凝固,这片神秘土地千年都笼着面纱。

向导的声音不好听,悲凉的歌声透过他五音不全的嗓门,一时风声肃穆,只觉岁月流逝,不禁感叹世事无常,物是人非!

沿途话不多表。

经过三处坎儿井,在向导的带领下补充水源,六人一头扎入沙场深处。那种恶劣的环境与日俱增,三个外地人叫苦不迭。

想着傩神窟中的宝藏,咬牙忍住,沿途基本不说话,嗓子还是冒着烟。

进入流沙之地的内围,干黄的梭梭草都看不见。除了一道道沧桑的沙梁、逶迤的沙丘、起伏的土山,天地间再无旁物。

忽然,走在最前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