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南北倒斗秘史(2 / 2)
,各种土贼土耗子,如过江之鲫,将宝贵的墓葬盗得千疮百孔,如蝗虫过境扫得干干净净。
因为那时候,一件神器横空出世,改变了传承千年死板局限的倒斗方式。
洛阳铲!
那东西,本来是取土用的,于民国左右闻世,具体发源已不可考。
古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
北邙,在洛阳以北,浊河以南,那是一条高几十上百米,纵横数十里的黄土带。那座山,几乎全是土,平均厚度在
三十米以上,称之为邙山。
据说大禹治水,曾积石于此。邙山的黄土,全是当年大洪水,从昆仑之地顺河道冲下来的。
邙山无卧牛之地。
山顶到山脚,密密麻麻像叠罗汉那样,从夏商周三代,到元明清,无数王公贵族埋葬此地,硬生生造就一座坟山。
在那种地方,根本不需要太多技巧。
山上全是被挖出来的棺材板、干尸、衣服碎片。附近村民弯腰捡一个土罐罐,说不定那东西都是历史上哪个大人物用的痰盂。
最开始的洛阳铲,也只适合于邙山那种土层几十米厚的龙肉地。
但它的出现,宛如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竟一发不可收拾。随后,洛阳铲形制在几十年内飞速改造,传遍大江南北。
光铲头,有破砖、掏沙、钻土、打眼、莲花、挖井大小十几种,不局限于小范围使用。
民国以前的倒斗,通常更注重手艺和经验。
洛阳铲的出现,打破这一怪局,哪怕不通晓寻龙点穴,也能探出地下十几米深的王陵大冢。
明清时期,盗门高手焦四,属粤盗范畴,擅长“听雷寻声,探地辨墓”,便是典型的南派手艺活。
每当粤地雷雨天,焦四引门徒走到旷野,分别立在四方,将耳朵贴在地上。
天空闪电交织时,雷霆大作,犹如万马齐喑,震耳欲聋。雷声传到地上,若有古墓地方,地下必有震荡和回声。
靠此听雷寻声之秘术,焦四发古墓无数,获财宝千万,百试百中,从无失手。
这是典型的靠耳朵听力吃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要地下有地宫大墓,雷霆震动,必有回响。
凡地宫,必有水晶玛瑙、琥珀美玉、金珠银饼、翡翠象牙陪葬墓室,发一墓获百利,靠的便是听字诀。
这种技法有缺陷,对竖穴封土墓没有用。因为封土墓
是用土填实的,不存在地下空间。
其次,有些土夫子没焦四那种道行,也会依靠类似洛阳铲的工具,发墓摸金。
土分生土熟土、青土黑土、焦土夯土、五花土白膏土。
不同泥土,夹杂气味各有不同。凡大墓,必有水银丹砂以防腐,土壤气腥臭,发黑,有没熟透的椰子味。
若有大量古尸于地下腐烂,土发白,味恶臭。有金银铜器等陪葬,土发绿或褐色,气味像过期的豆腐一般。
特别是关中洛阳一代土夫子。
在洛阳铲没有问世前,常以数十米的铁钎打入地下,将铁钎拔出,通过鼻子闻携带出的泥土气味,判断是否有墓、是否被盗。
这种用法西北地区比较常见。
南方多花岗岩石山,铁钎打不进去,则有观、切等术,因地制宜,各有不传之秘技。若非倒斗之王,难以洞察。
菜头正对我侃侃而谈,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意味。
我听得昏昏欲睡。比起来,和青八子聊天最有意思,菜头说话,全程听他用各种歇后语造句,发块竹板能在街上唱莲花落。
摸了摸荷包,菜头掏出根香烟,销魂地眯着眼,给自己点上:“所以说啊,任何行业都有技术含量,哪怕挑大粪,你个外行跟人比起来,也不如别人挑得多,挑得好。”
“少废话,就听你扯犊子,有能耐你单挑个粽子。”我夺过他手里烟头,放嘴边吸了两口,一股浓浓呛人的味道灌进肺里,险些让我岔气。
“咳咳!”我从没抽过这种香烟,太烧鼻子了。
菜头故意不拦着我,见我吃了亏,方才慢吞吞道:“这烟好抽吧?是菜爷自己卷的土匪烟,山里面湿气重,还加了一把辣椒面。”
“你咳咳!”我呛得眼泪都出来了。好你个死菜头,居然跟我打埋伏,待会青八子出来再收拾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