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又见锺文(2 / 2)

加入书签

时期的成熟文字体系,只有巫师和国王才准使用,因此范围不广,平民只能用手语和音节交流沟通。”

三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五帝,炎帝厉山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

林小萌对我产生了极大好奇,毕竟我现在的模样,明显是个装满了故事,历经风尘的沧桑老大叔,哦

不,是老帅哥。

“大叔,三皇时期那么古老,距今至少有六千年,还有文字吗?”

“八千年的贾湖遗址便有契刻符号了,这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华夏的文字体系很早,但早期均被神巫和贵族垄断,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学习文字的,这也保证了统治阶级的神秘性。”我道。

锺文是三皇时期使用的成熟文字体系。

青八子之前教我学过。我并不是个好学生,勉强算半桶水,能破译一些比较简单的部分。

可惜啊,物是人非,我现在再想学锺文,却没人来教我了!

朱学正忙不迭点头;“我先后因这件事,问了八个老家伙,其中有两个退休二十多年了,都是曾经享誉国际的权威人物。其中有一个,对我提起,这确实是锺文,但他并不能破译。小兄弟,莫非你能?”

陨铁符节上的锺文,因是残片,只有短短十来个字,对我而言,工作量不是很大。

但我不愿意出手,不过刚才看见锺文的震撼,对我很大:“老教授,这种东西,我看你还是不要接触的好,这是不吉祥的符号。从行文看,属殄文体系,史料价值不会很高。再说你研究藏地文明的专家,这种失传的古文字,对藏学没什么帮助。”

文字,在早期人类社会,只有贵族才能使用。

哪怕到了春秋战国,诗三百,作者百分之八十也是贵族或王族出身,平民几乎没有。

纸出现的年代很晚。早期要想保存文字和大脑记忆,通常靠口耳相传,亦或者铭刻在石头、青铜之上。

刻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于不同场合的文字,称呼也不同。

比如青铜器上的,叫金文,丝织品上的,叫帛书。殄文,是写给鬼神看的,属于祭祀范畴。如果关于行军打仗,那就是檄文。

朱学正不甘心,抓着我手腕很用力,这老头应该当过兵,身体素质不错,站起来笔管条直,很明显的部队做派。

“贤契啊。”朱学正亲切又讨好的叫我。

“这种文字,我之前并不知道叫锺文,你能认出来,说明你不凡。我之前在藏地,便见过这种文字,可能是一脉相承的缘故,你难道不感兴趣吗?我,可以邀请你作为咱们博物馆的荣誉顾问,怎么样?”

我不为所动。

林小萌有些不高兴:“你这人怎么这样啊,既然知道,说说有什么关系,讲一半吊人胃口,太过分了。”

我板着脸道:“好奇心是会害死人的。有锺文出现的地方,我劝你们还是少接触,随随便便去村子里做点调查,也能写出优秀的论文。当个普通人没什么不好,人的求知欲有时候便是原罪。”

朱学正恳切对我说:“贤契啊,我没多少年活头了,这半辈子、大半辈子,时间都扑在搞研究做学问上,我是真的很想知道。你要晓得,如果能证明这些三皇时期的文字,曾在藏地流通过,就说明,几千年前,咱们国家就对藏地实行管理,有实实在在的主权!藏地是咱们老祖宗的文明的一部分,彼此同根同源。”

我想了想,还是拒绝了。

有锺文出土的地方,除了带给人线索,也是通往死亡的不归路,不会有好结果的。

这些古老的文字,冥冥之中,好像蕴含着邪恶的诅咒,任何敢于窥视秘密的人,都会跳进提前布置好的陷阱。

我是不愿意再冒险了。

我现在就想安安静静回去,找个地方养老,等青八子在陌上花开的时候缓缓而归。

“唉。”见我不愿帮忙,朱学正也没收回照片,老脸极为失望的耷拉下去,“既如此,我便不强求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