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正月十五(1 / 1)
春花娘一回到家,便唤来春花,将女女托她带孩子之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随即言道:“你若不愿去,咱就不去,切不可勉强自己。”
春花凝视着她娘那饱经风霜、犹如老树皮般的面庞,以及那如霜似雪的白发。
心疼地说道:“娘,我愿意去。”
“可是……”
春花娘刚欲开口。
便被春花打断:“娘!你就放心吧,我去那边大姐也定会善待于我,况且还有大姐夫为我辅导功课,日后我也定能成为文化人,你就放心吧!还有就是你还能省下一笔学费呢。”
春花娘道:“你若是待得烦闷了,就传个信,让你二哥去接你。”
春花应道:“好!”
又说了些让她娘宽心的话,便如一只快乐的小鸟般蹦跳着玩耍去了,毕竟她还是个孩子。
春花娘又唤来妮子问道:“过些日子你妹妹就要去你大姐那里帮忙照看孩子了,我问问你,你可愿去上学?”
妮子用力地摇了摇头,说道:“花鼓队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花鼓队,娘,我不想去上学,我要苦练花鼓。”
春花娘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随你吧!只要你开心就好。”
就这样,春花临近年关放寒假时,便不再去学校了。
春花娘让她过完年再去大姐那里,她深知春花这一去,便要许久才能相见,索性就让春花在家过个年,也好将她的生日一同过了。
妮子这两日忙得如陀螺一般,加紧练习。
春花娘白天都看不到她,因为过年她们不仅要挨家挨户去拜年,还要去县里参加比赛。
自从三年前挨饿的年景有所好转以后,那些在外地逃荒的人也陆陆续续回到了家乡,也有些在外定居了,但大多数人都回到了自己的故土。
于是,县里决定每年正月十五都要让每个村出一个集体节目,参加比赛。
妮子她们的花鼓队年年都是第一名,乐得村长嘴巴都咧到了耳根。
所以,妮子她们最近也加倍努力地练习着。
正月十五那天她决定带娘和春花一起去看她表演花鼓,也当给春花庆生了。
春花的大哥看了医生后,咳嗽如那被春风吹散的花瓣,逐渐有了好转。
医生说他这是遗传,如同那深埋地下的病根,难以根除,只能控制,避免过度劳累。
本来他还年轻,尚未到病症发作之时,可上次的高烧却如那导火索,将病因引爆。
此后,他需多加保养,不可过于激动,还需长期服药来控制病情。
春花娘听后,不禁唉声叹气。说实话,春花大哥若有个三长两短,她这辈子已失去了春花舅舅,若再失去与春花舅舅最为相像的老大,恐怕春花娘也难以存活。
这也是春花大哥最为担忧的。
春花大哥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早早地便将三个孩子送去上学。
他心想,只要孩子愿意上学,他无论如何都不会让孩子放弃学业。若实在学不进去,反正他们家成分好,是平民,大一些就让孩子去当兵,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无比正确,他的几个孩子也都出类拔萃。
他做文书工作并不太累,无需从事农活,身体也还能承受。
秀儿将家中里里外外都操持得井井有条,再加上娘家妈妈的帮衬,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正好相反,春花二哥的想法与他爹如出一辙,他觉得上学读书如同那过眼云烟,毫无用处。
于是,他决定让钢蛋和铁蛋不去上学,省下一笔学费,反正以后迟早也要务农,留着钱倒不如给他们娶媳妇用呢!
听的春花娘直摇头,劝了也无果,老二做的决定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事实也证明他们一家人一辈子都在农村务农。
正月十五转瞬即至,去县里的路途很远,春花二哥早早地套好了毛驴车,拉上春花娘、曼妮、孩子们、春花和妮子,天刚蒙蒙亮便踏上了路途,一路上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妮子还会不时地引吭高歌几句。
到了县镇政府大院,那里已然汇聚了不少其他村子的队伍,大多数都是秧歌队。
妮子在远处一眼就望见了建国身处自己村的队伍之中,和村长正侃侃而谈,恰巧建国也瞥见了妮子,两人喜出望外地招手示意,妮子向她娘知会一声,便如乳燕投林般奔向建国身边,两人兴高采烈地交谈着,无非是相互询问如何前来,是否感到寒冷之类的关心的话语。
政府大院子的规模堪比两个篮球场,中间搭建了临时的舞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舞台四周坐满了翘首以盼的观众,每个村都按部就班地展示着自己村的节目,有舞狮队,有扭秧歌队,似彩蝶纷飞;有高跷队,若仙鹤起舞;还有妮子她们的花鼓队,蓄势待发,正月十五这一天,真是锣鼓喧天,响彻云霄,普天同庆,热闹非凡啊!
春花二哥和曼妮为春花娘和孩子们寻觅了一个靠前的位置,还购置了一些小零食,让她们边吃边看。
这天或许是她们最为幸福的一日,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幸福微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