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钱太多(2 / 3)

加入书签

挪威也就500多万人口,相当于每人转了20多万人民币。

所以,这家基金公很会赚钱,即使规模超级庞大,但凭借着出色的投资,也让挪威人不用担心没钱养老。

然而,即使这么优秀的公司,在收益率上也被微光秒成了渣。

知道自己有多少钱后,郭阳有点默然。

如果继续保持40%的财富增值速度,最多3年,微光掌控的资产就突破万亿人民币了。

再过几年a股还有一场牛市,美股的苹果、谷歌等也在快速增长,投资的美团等公司也是优质资产。

貌似保持40%的增速不是问题,突破万亿似乎没有多大难度。

再搞一些什么项目?

要不要启动红旗河?

这笔钱怎么拿出来?

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冒出来,郭阳不是第一次遇到钱太多的问题,但这次多的有点超出想象。

如今明面上的世界首富是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身价740亿美元。

郭阳与其相仿……

想了一瞬,郭阳有了大概的思绪,钱对他来说真的就只是个数字,出去也好。

以后不是流行一个词语么?

天降猛男。他可能还差得远,但先富带动后富……他决定试上一试。

呆坐了许久,电话铃声的响起才让郭阳回过神来,是林可青。

“你在哪呢,到饭点了,不会又跑公司去了吧。”

“这都被你猜到了,还真是聪明。”郭阳笑了笑,又说道:“晚上去屋顶农场吃吧,就第一次见面那。”

“不用,回来吃吧,我饭都快做好了。”

“这么厉害?”

“嗯哼。”

听着这轻快的声音,郭阳笑了起来,收拾了东西后就赶回清华园。

晚餐很丰盛,在觥筹交错中也充满了欢声笑语。

深夜里,林可青已经熟睡,手还放在他的身上,其实两人呆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

想着逐渐成长起来的祁子文等人,郭阳考虑再过几年就逐渐退居幕后了。

次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的制作组就到了微光。

制片人、主编、记者、摄像,一共来了四个人。

在正式录制前,制片人王云飞和郭阳提前沟通了一会儿。

资本下乡,农民进厂;以及联农助农都在探讨的范围内。

思考过后,郭阳决定还是敞开谈一谈资本下乡的问题。

王云飞劝道:“郭总,其实台长说过了,没必要回应敏感话题,领导看的是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

其余人也陆续发言,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可以回避。

“对啊,郭总,我此前去河西走廊采访,发展得是真好,今年好多农户都能挣上十几万了呢!”

“联农助农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栏目组根据实际情况想的主题。”

“还有当地领导称嘉禾为产业压舱石,也有说是农业奇迹的,真的带领了当地跨越式发展。”

有关能源林项目,其实之前报道过不少。

但确实是一年一个变化,农户的收入也是水涨船高。

但郭阳想了想,还是说道:“随便聊几句吧,如果台里觉得不合适,也可以剪辑掉。”

王云飞只好说道:“那行吧。”

采访开始过后,记者就按部就班的问了一些问题,郭阳也如实聊了聊这些年能源林的发展。

从2005年左右的能源林热开始谈起,到嘉禾的蛰伏,以及热潮退却后的逆流而上。

在一片不看好的声音中,与十个地市的农户齐心协力,签订长效协约,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果实。

“在桂省、陇省、云省等地,嘉禾的能源林至少带动了上百万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平均家庭年收入达到了十几万元!”

聊着聊着,郭阳就不按记者的提问走,慢慢的掌握了主动。

他还提到了红旗河。

并且这次明确表示嘉禾有意愿推动红旗河工程,并且已经付诸了实践。

提到了敦煌西湖和国家荒漠公园项目、酒泉的节水休耕、疏勒河流域的水文生态变化,乃至于黑河和石羊河的诸多改变。

河西走廊是红旗河末端的重要节点。

敦煌西湖湿地可以作为储水的中转站,为汇入罗布泊和塔里木河积蓄能量。

疏勒河、黑河、石羊河贯穿了整个河西走廊,水文条件的改善利于输水过程中的中途补给。

如今,这里的条件大大改善。

并且还将继续,比如黑河与讨赖河之间消失的小河,就很有希望恢复。

在横断山区、川藏高原的一些投资,他也说了出来,也希望有意发展能源林的企业积极去投资。

嘉禾能提供新一代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文冠果和麻风树苗木。

当记者回过神时,目光求救式的看向王云飞。

王云飞摇了摇头,示意让郭阳继续说下去。

记者只能无奈的继续附和着。

郭阳把夹杂的有关红旗河的私货说得差不多了,见记者没反应,自顾的跳到了资本下乡的话题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