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天元山藏经阁(2 / 3)

加入书签

非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套庞大的内容体系。

一百多万年前,其字数就已经突破了惊人的三亿大关。

时至今日,经过无数代武者的不断修订与增改,其规模与深度更是愈发庞大,让人叹为观止。

杨致远,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窃取了这一成果的“摘桃者”,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本身也具备着非凡的能力与远见。

他深知武道典籍的更新换代、推陈出新对于武道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在天元山中,他专门设立了仿照当初联邦撰武阁的机构,

汇聚了大量的研究性质人才,致力于推演武道的未来发展。

面对着眼前这座浩如烟海、令人目不暇接的书山,谢缺深知要抓紧时间了。

毕竟三年之后,自己就要踏入轮回福地了。

所以自己必须在这三年之内,明白何为天元。

因此他必须充分利用这每一分每一秒,将藏经阁中所有有价值的知识都尽可能地消化吸收。

谢缺轻轻翻开武道真解的第一册,他的目光瞬间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眉头不禁微微一挑。

与一百多万年前相比,如今的武道真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武学理论与招式,而是融入了更多元素。

开篇之处,便以解剖学的视角,对人体经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详细阐述了气血在经脉中流动原理。

令谢缺感到惊讶的是,即便是这仅仅数百万字的内容,被称之为“武道入门”并不十分贴切,

因为它们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武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集医学、解剖学、武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

谢缺继续沉浸于武道真解的浩瀚内容之中,愈发深刻地体会到这部被誉为摩诃界第一武书的非凡之处。

它不仅是杨致远与天河武君两位天元武君智慧的结晶,更是将气血之道研究至极致的巅峰之作。

在谢缺的眼中,这部真解仿佛是一座宝库,不断挖掘出他以往未曾触及的武学奥秘。

许多谢缺曾经未曾设想过的气血运用之道,如今都在武道真解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他由衷地感叹,杨致远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其中,关于气血转化成为元气,滋养神魂的论述,更是让谢缺眼前一亮。

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武学与修士修炼之间的界限,使得武者在同境界之内,相较于修士而言,拥有了更为全面与强大的能力。

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思维,无疑为武学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着谢缺继续深入阅读,他也逐渐理解了杨致远为何会有些许不愿公开这部真解的原因。

其中的某些内容,确实显得过于残忍与极端。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残忍的手段背后,却隐藏着难以估量的实用价值。。

这种矛盾与冲突,让谢缺对杨致远的为人与这部作品有了更为复杂而深刻的认识。他明白,真正的武学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挑战与考验,需要武者拥有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由于不同于联邦时期的律法,天元山对武道的研究在这一百万年间变得前所未有的狂野与自由。

以往那些仅能在死囚犯身上进行的活体试验,在天元山这里却如同家常便饭,无所顾忌。

他们不仅拥有广泛的试验素材,包括各类境界的修士,甚至是大妖,这些多样化的试验对象为他们提供了无尽的探索空间。

元气,便是源自一只修行武道的狗妖身上的启示。

为了将这一发现广泛推广,并让元气在武者们身上普遍,

天元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不惜耗费了十多万人类武者的性命,

通过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一行为,虽然在外人看来残忍无情,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推动了武道的发展,让武道界迈出了一大步。

当初也正是因为天元山在人体试验上的过激行为,使得无音寺与天元山之间产生了难以弥补的裂隙。

两大势力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从那一刻起便悄然滋生。

尽管天元山因其在人体试验上的激进做法而备受争议,但渴望加入其中的武者数量却并未因此减少,反而愈发狂热。

对于这一现象,谢缺深感理解。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伟力归于个体,强者为尊,弱者只能苟延残喘。

因此对于那些渴望力量、渴望在乱世中立足的武者而言,

加入天元山这样的武道圣地,无疑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选择。

即便需要承担成为试验品的风险,即便可能面临生死未卜的命运,

也依然有无数人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在继续翻阅武道真解的过程中,谢缺发现了许多外界未曾流传的珍贵内容。

“以兽血雕刻铭文,增强气血威力……”

“移植大妖心脏,扩充人体气血可容纳总量……”

“夺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