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高长恭之死,北齐灭亡,秦始皇的叹息(1 / 3)

加入书签

金幕镜头开始慢慢拉远。  在最右侧,是定阳城。  最左侧,是宇文宪所在的北周主力大营。  两地相隔不过三十里地,却如爱而不得的女子一般遥远。  高长恭注视着面前的定阳城。  在他的身旁,十几架巨大的投石机,正在不断地朝着城头抛射巨石。  “就这么打,不但要围困敌人,更要让敌人恐惧。”  高长恭对着周围的部下们吩咐,却奇异地没有得到回应。  环视一圈后,高长恭默默地戴上了蚩尤面具。  诸多部将顿时回过神来,齐声道:  “遵命!”  高长恭回到了帅帐之中。  段韶躺在床上,一副油尽灯枯的模样,虚弱开口。  “兰陵王,战况如何了?”  高长恭想了想,道:  “郭荣若不傻,突围就在这两日。”  城破在即,任何人在城中都只能是死路一条。  段韶虚弱一笑,道:  “这座城池三面都有至少河流,河流之外还有我们挖的壕沟,只有东南方向我们给他们留出了一条路。”  “还请兰陵王在此地埋伏精锐,必定能一股成擒。”  高长恭点了点头,道:  “太宰尽管安心养病,长恭一定不负所托。”  画面一转,已经是深夜时分。  定阳城之中的北周守军悄悄打开城门,也没有拿着火把之类的东西照明,就这么摸黑朝着东南方向而去。  “快,快点!”  黑暗中,时不时传来士兵们跌倒的声音,以及将官们压低却十分紧张的催促。  很快,这些守军就离开了定阳城大约十里,绕出了北齐军队的包围圈。  郭荣见状,顿时松了一口气,露出笑容。  “还好,北齐人竟然如此疏忽大意,若是在路上安排一支伏兵,我等焉有命在?”  话音刚落,一阵鼓声响起。  无数火把猛然照亮道路,让北周士兵们心中大惊。  蹄声如雷霆在黑夜中炸响,紧接着是极有磁性的声音。  “大齐兰陵王高长恭在此!”  高长恭自火光中策马跃出,脸上的蚩尤面甲闪烁着红芒。  魔神降世!  马槊挥舞,带起一片血光。  在高长恭的身后,数不清的北齐铁骑轰然杀到。  千千铁骑拥尘红,去去平吞万里空!  北周士兵们猝不及防,在北齐伏兵的突袭之下,瞬间溃败。  天升红日。  战场中,横七竖八,倒着无数的北周士兵尸体。  高长恭信马由缰,漫步其中,微不可见地皱了一下眉头。  “竟然给郭荣逃了……”  大隋世界之中,杨勇闻言,表情顿时颇为古怪,抬头看了一眼面前大殿。  大殿之中,一名老将微微挺直了腰杆。  他就是大隋蒲城郡公,加授上仪同、通州刺史郭荣!  杨勇心中嘀咕不已:“按照时间来推算,视频里的郭荣莫非就是这个郭荣?”  郭荣注意到了杨勇的目光,当即笑道:  “兰陵王确实战场无双,若非当年老臣机智,换了普通士兵的衣物,见势不妙就直接逃入附近山林,还真就成了兰陵王马槊之下的冤魂了。”  杨勇心中极为好奇,忍不住问道:  “郭大人,兰陵王高长恭真的有这么强吗?”  郭荣沉默片刻,道:  “坦白说,老臣也不觉得高长恭有什么强的地方,除了他的那张脸。”  “但老臣和他交战数次,无论是随大军出征还是独立领兵,从来都没赢过他。”  杨勇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隋文帝哈哈一笑,道:  “朕当时在关中,听说过北周朝廷内部流传的一句话。”  杨勇好奇道:  “父皇,是什么话?”  隋文帝陷入回忆之中,良久才缓缓开口道:  “北齐兰陵王,八柱国有其六,方可匹敌!”  “什么?”杨勇直接愣住。  八柱国虽然是八位,但北周皇族宇文氏掌控一个位置,前朝北魏皇族元氏也有一个花瓶位置。  真正领兵打仗的,就是其他的六柱国。  这八柱国有六,说白了不就是要北周举国之力倾巢而出,才能击败高长恭?  隋文帝看着震惊的杨勇,又一次地笑了起来。  “勇儿,你难道忘了高长恭的战绩吗?他对北周的战绩可是……”  隋文帝顿了顿,极其感慨地开口。  “全胜!”  杨勇张大嘴巴,半天说不出话。  这位大隋太子的脑海之中突然产生一个想法。  以高长恭对北周的全胜战绩,若他能早生个二十年,高欢会不会早就灭掉宇文泰的西魏了?无独有偶,贞观朝之中,君臣们也在讨论这个问题。  李治好奇地开口。  “父皇,您说这兰陵王究竟是因为长相才有了这么大的名气,还是他真有这种名将的实力呢?”  李世民看了一眼李治,笑道:  “他难道就不能长相和实力兼具吗?”  李治吃了一惊:“啊?”  坐在下首的李靖闻言,笑呵呵地开口:  “兰陵王在世时,北周不能侵占北齐一寸之地。”  “以当时北周和北齐的实力对比而言,换做任何人,都是无法做到的事情。”  李治又好奇了,看了一眼李靖。  “那李大人你可以做到吗?”  李靖不假思索地开口。  “臣当然也可以,但臣的长相比高长恭就要逊色许多了。”  李治哑然失笑。  定下心来之后,李治看着金幕之中已经来到定阳城,正在接受将士们欢呼的高长恭,心中不由感慨。  长相乃是天生注定,实力则是后天培养。  这两项中的任何一项,都是世界上绝大部分人苦苦寻觅而不可得的东西。  高长恭却能兼具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