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秦始皇讲述战争本质,徐光启给朱翊钧的惊人提议!(1 / 3)

加入书签

看到这里,大秦世界之中,秦始皇重重地哼了一声。  “这些该死的女真人,竟然没有和朕在同一个时代,不然朕一定会让他们死得很惨。”  在一旁的王离,气愤地握住了拳头。  “异族竟然敢如此欺辱华夏,简直岂有此理!”  在场的大秦群臣,表情都是非常的愤怒。  大秦,横扫六合八荒。  不管是东方六国,还是周围的所有异族,全部都得跪下来,对大秦唱征服。  这样的大秦,自尊心是非常强烈的。  在他们看来,华夏人就是天生高高在上,统治天下一切异族的。  当他们发现金幕之中的华夏同族被如此欺辱,杀戮,他们内心之中的愤怒无以言表。  诚然,盘点视频已经播放了很多部。  但每一次看到这样的情形,还是让大秦人发自内心的愤怒。  不仅仅是对异族的愤怒,也是对这些败家子皇帝们的愤怒。  怒其不争!  但凡这些败家子们争气一点,又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秦始皇呼出一口气,道:  “一个皇帝的好坏,对于天下万民来说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这都是朱翊钧造的孽啊。”  扶苏重重地点头。  “这朱翊钧,实在是太昏庸,太无能了!”  痛骂了一番朱翊钧之后,扶苏心中也有些不解。  “父皇,儿臣有点奇怪。”  “朱翊钧明明打赢了这么多场战争,为何反而引来了更多的觊觎者呢?”  按照扶苏的想法,大明既然一直在赢,那么边疆的其他民族不是应该因为害怕而变得更加安稳才对吗?  秦始皇闻言并未说话,而是看了一眼蒙恬。  一直沉默的大将军蒙恬缓缓开口。  “太子殿下,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  “朱翊钧的仗,都是糊涂仗。”  “真正强悍王朝发动的战争,一定是干净利落地胜利,对敢于发动战争的异族展开无情的屠戮。”  “一定能杀到敢发动战争的异族元气大伤,彻底胆寒才行。”  “这样的胜利,才能让其他异族噤若寒蝉。”  “朱翊钧这所谓的万历三大征……”  蒙恬说到这里,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  “不过如此。”  扶苏沉吟片刻,基本明白了蒙恬的意思。  就以大秦来说。  蒙恬之前打匈奴,一战就杀了十几万匈奴人。  直接把匈奴人杀到胆寒,多年不敢再大规模的犯边。  平定南边的百越,大秦也失败过。  然而第二次,大秦发动数十万军民南下,筚路蓝缕,直接拿下。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胆敢反抗的百越各个部落,都是直接被灭族!  而朱翊钧呢?  所谓的万历三大征,没有入镜的播州杨应龙就不去提了。  哱拜之乱,大明官军先输一场,还要紧急抽调各地援军,再从辽东把李如松调来,才终于打赢了。  抗倭朝鲜战争更不必说,打得稀碎,最后甚至要贿赂倭军,才能让倭军撤军。  辽东可就在朝鲜旁边!  明军的这种表现看在努尔哈赤眼里,只会助长努尔哈赤的野心。  假设,明军一个月扫平哱拜,三个月灭掉十几万入侵朝鲜的倭军。  努尔哈赤看到这种情况,他敢生出一丝一毫对大明的不敬?  扶苏吐出一口气,道:  “所以战争并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显示国力,达成目标,震慑潜在敌人?”  回答扶苏的是秦始皇。  “说得没错。”  “失败并不可耻,朕这辈子也经历过不少次的失败。”  “但重要的是,失败过后要做出及时调整,要在第二次圆满完成目标。”  “只要目标达成,谁敢不服?”  秦始皇所说的目标,当然不是所谓的胜利。  而是把敌人杀到胆寒,是让大秦所有老百姓自信心爆棚,让所有异族噤若寒蝉。  这才是大秦发动战争的目标,这才是战争胜利的意义!  秦始皇又继续开口。  “最重要的是,得主动。”  “主动,就意味着情况可控。”  “想不想打,想小打小闹还是大打出手,都控制在自己手里。”  “这样就能提前预判出战争对国家的影响,真正做到让战争服务于国家。”  “但朱翊钧嘛,呵呵……”  扶苏顺着秦始皇的思路一想。  朱翊钧的所谓万历三大征,还真没有任何一次是主动的。  哱拜和杨应龙,都是叛乱爆发之后的平叛。  朝鲜抗倭战争,也是在得知朝鲜被入侵之后,为了大明的利益不得已之下迎战。  蒙恬沉声道:  “陛下所言极是。朱翊钧治下的大明平日里完全就没有为战争做好准备,只有等到事情爆发之后才仓促进行各项筹备,导致每次出兵前的准备都至少要一年半载。”  “咱们大秦,就算是金幕没有出现之前,一万人左右的出兵最多只需要一个月,十万人以上的出兵也最多三个月。”  出兵时间,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外敌入侵还是内部叛乱,一个月出兵和三个月出兵,结局可以说大相径庭。  一个月出兵平定叛乱,被祸害的一般也就是叛乱当地和附近几个郡县。  这么短的时间,叛军也没有办法去招兵买马,扩大影响力。但三个月才出兵,叛军就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招兵买马,叛乱的波及范围就会更大,需要用来平叛的军队、物资等投入也会成倍增长。  蒙恬补充了一句。  “战争的持续时间越短,对国力的损耗就越小。”  “朱翊钧每一次都要一年半载才能正式开启战争,单单是准备战争这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