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秦桧跪迎旨意,韩世忠暴怒截杀,魏吴定下和约(2 / 3)
后退,直至大堂门口,这才转身。 一旁的孙近立刻捧来一座小小的马车雕像。 这马车雕像通体以白玉制成,拉车的六匹骏马活灵活现。 是为“玉辂”。 秦桧小心翼翼地将圣旨放在玉辂的车厢中,随后和孙近带着玉辂登车,前往临安府行宫。 抵达行宫门口处,秦桧又和孙近下车,分居左右两侧,捧着玉辂沿着大门口缓缓朝着大殿而去。 此时,在秦桧、孙近的面前,又有上百名官员身着朝服,在前面引导开路。 但事实上,大宋文武百官对这种给金国皇帝引路的事情引以为耻,绝大部分的百官今天都没有出现。 好在秦桧也早就已经料到有这种情况,特地和赵构商议之后找来了一群胥吏,让这些吏员穿上绯色、绿色朝服假扮文武百官。 如此一来,金国负责一路“护送圣旨”的使团官员们也就无法发现不妥。 金国人毕竟不可能认识大宋的文武百官不是? 随后,一阵马蹄声响起。 张通古居然直接骑马,从秦桧等人的身后出现,昂然直入。 “赵构呢?还不让他出来接旨!” 听着张通古的呼喝,赵构终于出现。 此刻的大殿之中,到处都是紫色的布帛,在天上弄出了一个紫色天幕,象征着金国皇帝的尊贵。 赵构就从这紫色天幕之下走出,弯腰行礼,大声道: “江南康王赵构,恭迎大金皇帝圣旨!” 秦桧等人赶忙将玉辂奉上。 赵构也毕恭毕敬地从玉辂中请出圣旨,小心翼翼地放在龙椅上,然后对着龙椅三次鞠躬。 张通古从头到尾都没有下马,就骑马在大殿之下,遥遥地看着这一幕。 等赵构行礼完毕之后,张通古又喝道: “赵构,大金赐尔和平,尔当好自为之,将来好生尊奉大金!” “如若不然,有的是你赵构后悔之时!” 说完,张通古策马转身,带着其余的金国使团成员扬长而去。 这一幕就连许多奉命不得不前来的朝廷胥吏都为之色变,觉得实在是耻辱无比。 但赵构却丝毫不以为忤,甚至还长出一口气,露出笑容。 “诸位卿家,大宋期盼已久的和平终于到来了。” “秦爱卿,王伦卿家,尔等都是朕的大功臣,哈哈哈!” 秦桧同样也露出笑容。 议和的事情终于尘埃落定,北边金国的主子们一定对秦桧这个奴才非常满意。 赵构也很满意。 这就意味着,秦桧接下来就能安安心心地当这个大宋首相很久很久了! 【在赵构、秦桧这对君臣的竭力推动,以及王伦、张俊等党羽恬不知耻的帮助下,这一次无比屈辱的屈膝称臣,跪受金国皇帝圣旨闹剧终于落下帷幕。】 【即便不愿意北伐,但以当时的形势和国力而言,大宋原本完全可以参照澶渊之盟,以一个平等的方式达成议和。】 【赵构、秦桧君臣的无底线妥协,的确是华夏历代王朝之中极为罕见的自我矮化,自我求辱,令人不齿。】 【但也必须要承认的是,这一次的和谈中,大宋确实也以和平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果。】 镜头中很快就出现了一份双方达成的协议,大致的条款如下: 大宋方面每年缴纳银、绢“岁币”五十万两、匹给金国。 金国同意归还“河南诸路”,也就是中原一带的土地给大宋。 同时,宋徽宗、郑太后的灵柩,以及还活着的宋钦宗和赵构生母卫氏等人,也都归还大宋。 为此,赵构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这是“忍辱而得重利”,是给大宋做了一件真正的大好事。 【这一次和议基本确立了宋、金两国南北分立的格局。】 【后世的史学家便将从赵构开始,都城位于临安的大宋称为“南宋”,宋钦宗及其之前定都在汴京的大宋称为“北宋”。】 为了履行和约,赵构又委任韩肖胄为“大金奉表报谢使”,王伦为“迎护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送金国使者张通古、萧哲等人北上。 【然而,沾沾自喜的赵构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种行为,终于让一位忠心耿耿的老将军爆发了。】 淮东楚州大营。 韩世忠怒发冲冠,双目喷火地对着面前的几名心腹开口道: “陛下跪迎金使,如此屈辱之行为闻所未闻。” “老夫虽然没读过几个书,但也绝对接受不了这种事情!” “为今之计,老夫当亲自率领三千精锐埋伏金使。” “这一次,纵然张俊带着再多兵马护卫,老夫也一定要斩了金使张通古和萧哲的人头!” 老将军的话掷地有声,在每一个人的耳中回荡着。 在场的韩世忠心腹们无不热血沸腾,大声回应: “愿随大帅,共斩金使!” 三国世界,蜀汉皇宫。 看到这里,刘备摇了摇头,满脸失望。 “这个赵构和秦桧,简直就是华夏的耻辱啊!”张飞怒火熊熊,大声道: “若是被俺碰到这两个鸟人,非要把他们穿在丈八蛇矛上,来一个君臣透心凉不可!” 关羽抚摸胡须,红脸隐隐发青,冷笑一声: “赵构、秦桧,真真是刷新了华夏道德的底线。” “没想到这些华夏后人,竟然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气节这种东西,对大汉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关羽从曹营回归蜀汉,便是气节一词的最好体现。 赵构和秦桧,可以说是一次次刷新了蜀汉君臣对气节的认知。 诸葛亮羽扇轻摇,缓缓道: “有这般君臣,南宋竟然还能维持,只能说金国这种蛮夷之邦的确是碰上了好时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