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局(2 / 3)

加入书签

是生息。”

“臣……恳请陛下,出兵镇压南靖流寇。”皇帝笑了:

“时卿,你可知这几番边境争斗的来历?”时怀瑾心中一凛。

“请陛下明示。”

少年帝王起身,淡淡道:

“昔日,朕允镇北王划地而治,筑九边壁垒,内域农耕,外域游牧。”时怀瑾答道:“爆发冲突的,正是游牧区。”皇帝颔首:

“然今秋霜早草枯,南地之畜群,折损过半。”“朕已饬令户部开仓赈济,奈何辗转迁延,边民缺铁器以耕种,无粟米以果腹,故结伙犯边。”

时怀瑾心头微动:“陛下的意思是……”

“南靖严禁边民与北霖互市,我朝牧民为生计所迫,铤而走险,反遭南境流寇劫掠。”

皇帝执着舒羽的答卷,拾阶而下:

“第一楼学生,人中翘楚,朕心悲痛。”

“可时卿如今可还觉得,一纸兵符,便能还了那边境百姓的生息?”时怀瑾领会了皇帝的筹谋:

如汉高祖封赵佗于南越。陛下划区而治,再行和亲,以边境为缓冲,借和亲启互市,效仿汉初以藩屏汉之策,便能争取时间,从根本化解两地矛盾。陛下果然深谙"止戈"之道。

皇帝手中的答卷高悬在他眼前,“以武止戈"四个大字格外刺眼。时怀瑾却只是行礼,丝毫不退:

“陛下高明。”

“然赈济粮车在途月余,而流寇三日便可掠一城。”“陛下可知,南靖流寇中,亦有北霖的牧民…“上戈仍需快刀。”

皇帝垂首看着匍匐的书院院长,嘴角噙出一抹笑意。“时院长高见。”

他将答卷扔在时怀瑾面前,淡淡道:

“时院长当朕忘记了南靖先祖江洵舟之先例?”“书院也曾发过誓,誓死捍卫止戈道义。”“如今边境告急,书院魁首的答案,竟当年的南靖主战派如出一辙。”“此番风口浪尖,时卿要挟朕首肯书院,将这崇兵尚武的策论,张贴在这满城风雨之上。”

“书院是被冲昏了头脑。”

“还是时卿,想用这满城风雨,逼朕朱批落印?”时怀瑾依旧不肯起身:“臣不敢,臣只要陛下看清楚。”“边境之祸,此时不斩,后患无穷。”

皇帝笑了:

“那时卿,是想要朕出兵,还是要替朕,将这一半虎符,送到镇北王的手上?”

振聋发聩。

时怀瑾只觉后背微凉。

“不过三日,肖威等得,朕等不得?”

时怀瑾俯首沉寂:

“肖节度使的宣武军,南下仍需时日。”

“陛下,人命关天,莫要贻误良机。”

皇帝却似是倦了。

“时卿今日,可是来与朕议政?”

时怀瑾明白书院不得涉政的原则,他坐起身,恢复了端严的神态。“书院不涉朝政。”

“…然时移世易,恳请陛下御笔朱批,允我等重构止戈道义。”时怀瑾很清楚,他一人之言无法改变皇帝的政治决断,书院的战场,也从不在此。

他此刻所求的,不是朝堂博弈的筹码,而是重塑书院根基的契机。枯守止戈,无异于刻舟求剑,而皇帝的态度,至关重要。改革不破不立,若皇帝首肯书院重构标准,那么就能借着皇帝默许的东风,在不违背“止戈”传承的基础上,调整教书树人的方向一一让书院培育的学子既能握笔写春秋,亦敢仗剑战山河。皇帝看着手中答卷,笑道:“所以今日,朕是非要为这女状元,朱批落印?”

时怀瑾长揖及地:“臣恳请将′以武止戈′悬于魁首,彰书院海纳百川之量,启天下学子思辨。”

皇帝执着答卷转身,回到书案,抬起了朱笔。“方才,时卿说,这舒羽……经脉寸断,命不久矣?”时怀瑾颔首称是。

朱批落上答卷,皇帝盖好印章,将手中答卷递给一旁的王公公。时怀瑾心中一松。

却听得上首传来皇帝的声音:

“时卿将这"以武止戈’悬于榜首后。”

他接过答卷,只见朱笔留在“舒羽"的名号上,圈了一个血红的圈。墨迹未干,宛如鲜血淋漓。

“这舒羽,既然命不久矣,便不再留了吧。”时怀瑾只觉手中答卷,有千钧重。

顾清澄抬头看天。

昨日,女状元舒羽声名鹊起。

今日,歌谣一转,只唱她命不久矣。

昨日捧上穹顶,今日只剩唏嘘。

各色的童谣随着秋日寒风,传遍大街小巷。“女状元,命如纸,榜首未放先折枝…”

她听得恍惚,不真切的童声余韵里只剩半句。红楼里高谈阔论的笙箫散尽,路边菜筐里霜打的萝卜被盖上白纱。昨日骑马买弓的少女们,今日的脸色带了些苍白。不用想,都是知知和爷爷的手笔。

一日一世界。

明日天令书院唱榜。

她甚至都有些期待,明日的知知,会唱什么样的歌谣?但她向来不是坐以待毙的人。

此时,她已站在了林艳书的门前。

林艳书家实在是好找,朱雀街最近刚有一户购入了五进豪宅,刚挂上的“林"字匾额,新漆还泛着油亮。

“你来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