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邀请尉缭(1 / 2)
扶苏也不置气。
老师征讨匈奴后大秦新设三座县城,这是一件可以格的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是叔孙通硬拉着他来的。
听到谒者禀报,转身离开了。
叔孙通见状,也只好赶忙跟上,离开了宫殿。
谒者回来禀告:“陛下,长公子走了。”
始皇帝未应答,只是翻了一下竹简,蒙毅不经意间观察始皇帝脸色,只见其全情投入仿佛未被打扰,左边的箩筐已经空了一大半,右手边箩筐则是堆得满满当当。
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把销锋偃武的农具全部打造完成,把最后一批锻造的农具送去上郡以外,曼柏、武都三座新设立的县城。
“陛下,渭水南岸的冶炼橐龠炉,已经没有可以锻造的兵器。”
蒙毅说道。
长达十余里的冶炼大营,六万多座橐龠炉,把兵器全都锻造成农具后,六国最后一把兵器也被熔铸了。
渭水南岸的冶炼大营很壮观,有工匠约四十余万。
农具损毁后,还可以送回咸阳到咸阳重新锻造,朝廷将铁器的锻造掌握在手中,六万橐龠炉要拆除吗?拆了有点可惜。
拆除还要征发大量的役。
“留熔断之用。”
和往常一样,未问明原因,仍然捧着竹简的始皇帝就已经给出了蒙毅答案,后者应是然后写在竹简上。
没过多久,谒者又进来禀告:
“陛下,尉缭回来了。”
瘦削的袍服,显得风尘仆仆的样子,显然,他还没有回到府邸就来了咸阳宫。
事实上,尉缭的马车也正停在司马门外。
片刻,尉缭面色恭敬,脱了鞋走进大殿中,拜倒。
“陛下,臣回来了!”
“过来坐吧!”
在始皇帝下方,挨着蒙毅不远处跽坐下来,尉缭说道。
“臣这一趟,最远到了肤施县。”
战国时魏国设上郡,治所在高奴,秦夺取魏上郡后仍以高奴为治所,到了秦昭襄王三年,秦取赵国西北境榆林一带,为统御西北把上郡治所由高奴迁移到了肤施。
“上郡是匈奴进入三晋之地的重要屏障。”
“所以修建直道是必须的啊!”
“上郡是怎样一番景象?”
始皇帝捧着没有看完的竹简,舍不得放下,看向尉缭的目光却是极其认真的,出了上郡就是河南地,匈奴人的地盘,他很想知道上郡的情况。
“臣到了上郡。”
“险要的关隘固口都有强将手持弓箭把守,郡县有县官治理农桑,从中原征发到边郡的三千徭役已经抵达,在原来云阳通往九原的道路修建出两丈宽的直道,长十余里。”
“回来时。”
“遇见了从咸阳出发,最后一批运输农具的车队。”
“前往新置的曼柏、武都县。”
始皇帝问道:“天下的武器都已熔铸成农具,分发到郡县手中,现在要做什么呢?”
尉缭说道:“臣认为,该清点天下田亩。”
从咸阳殿出来,一步一步走下阶梯,弟子王敖问道:“老师擅长的是治军,您写的兵谈、攻权、守权、将理都没有说到农事,为什么要跟陛下说治农的事呢?”
上郡的阳周县道路上,遇到从咸阳城出发运输农具的车队,如果不说陛下是不知道的。
“你看过商君书吗?”
“人亡政未息,弟子怎么会不拜读。”
“商君说,庶人耕种,是根本聚粮之道,军队交战,能决定胜负的一定是粮草,庙堂将粮食集中起来支援军队,治军的人怎么能一点都不知道农事呢?”
………
博士宫。
陈远青在整理竹简。
叔孙通来到博士宫,坐在陈远青身前,述说长公子扶苏可能被陛下疏远的事,始皇帝是不会疏远扶苏的。
叔孙通这个人,晾着他就行。
下值时,在廊道里看到两道人影,陈远青故意等了等,对来人见礼:
“我听您去了一趟上郡?”
尉缭虽然没有官职,在大秦的地位等同于王绾,先秦时高爵者能在国君面前商议国家大事,现在并没有废除这样的制度。
“这就是你的宅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