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封禅礼仪(1 / 2)

加入书签

退出咸阳殿,

陈远青带着四个谒者回到博士宫,如实说道:“诸公的礼制,君上没有采纳!”

跽坐在矮案前的叔孙通不可置信地问道:“君上一条都没有采纳吗?”

“嗯!”

难道是没有呈递?

不会。

疏奏,呈递到御史大夫府,御史大夫一定会呈递到君上面前,不像那周青臣隐瞒不通报。

看着四个谒者把两个箩筐放下。

叔孙通转头,看向淳于越,询问说道:“淳于先生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

“君上糊涂啊!”

“当初,我谋求大秦的长治久安,请求分封子弟,君上不允许!现在,我用祭祀名山大川的礼仪,作为封禅的礼仪,君上也不允许!”

淳于越大声地说道。

咸阳宫庞大,内部需要用马车来行走,宫殿群不知其数,博士宫在咸阳宫中偏于一隅,是不会传到咸阳殿的。

但是,迟早传入始皇帝耳中。

淳于越和周青臣争执时,还说过更过分的话。

周青臣说,依靠君上的圣明,平定了天下,驱逐了蛮夷,使人人安居乐业,没有战争之忧,淳于越却对周青臣说,你这么说,是加重陛下的罪过啊!

淳于先生现在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叔孙通是懂得观察形势的人,默默摇摇头。

不知道原因,是无法修改的。

博士宫中多是沉稳的人。

一个叫毂的博士上前一步,将箩筐里的竹简拿出来,其他博士纷纷上前,将箩筐里的礼制全部摊开。

随后,几个儒家博士在矮案前商量一番,这个叫做毂的博士站起来,微微躬身:

“仆射,请问是什么缘故,导致陛下没有采用这些疏奏?”

儒家博士们目光全都看着陈远青。

陈远青微一揖:“公所制定的礼制,或取摘自祭祀名山大川中的祭祀礼一句,或取自斋戒中的休沐礼仪,这些旁枝末节,是成不了一套完整的礼序的。”

儒家博士们闻言点点头。

叔孙通回到自己的矮案上,淳于越也回到自己的矮案上。

拿起笔,

在竹简上写着什么。

秦朝时,墨家在朝廷上并没有很深的影响,反而是水利和农事上的影响很深。

也正是因为如此,

墨家在历朝历代的影响力逐渐消失了。

墨家的博士,是士和工匠的结合,

不像周青臣,基于在博士宫中的作风,陈远青和墨家的博士相处关系还算不错,

走到博士宫的角落中,陈远青微微躬身说道:

“我有一件事,想请教公。”

“墨家可以制作出能承受万斤巨力的器具吗?”

博士宫中,有十几个墨家博士,为首的博士叫季士,矮案上,放着其他博士用剩下后不便研磨的墨块,木牍也是写过的。

缓缓放下手中磨的碎墨,季士抬头,看着陈远青:

“青铜的器具,是可以叫冶氏烧铸的。”

冶氏,就是大秦冶炼的匠人。

墨家的博士,在先秦时锻造是最厉害的。

“这样的圆盘器具呢?”

看起来圆盘,很厚,中间似乎有沟槽,说不上来是什么。

“我没有见过这样的器具。”

“渭水南岸,扎成了连绵十余里的冶炼大营还没有拆除,我想请先生,计算金的用量,和锡的用量。”

陈远青说道。

金就是铜,

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先秦时期,冶炼青铜的器具,已经讲究用料的配比。

季士看着手中的图,点点头。

陈远青回到矮案上,提笔写礼制。

写的是和尉缭说的封禅礼仪。

到了第二天,

陈远青再次收到一大箩筐竹简,

看了一遍,不只能说博士们毫无新意,只能说和昨日呈递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还是送去御史大夫府,折返回博士宫后,没多久就有谒者来宣召。

“请仆射前往咸阳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