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政绩(1 / 2)

加入书签

群臣离开丞相府,来到章台宫。

王绾对着门前的谒者问:

“君上在里面吗?”

谒者点点头。

章台宫里,始皇帝在看简牍,这些简牍并不是疏奏,而是商君书,遍阅群书也算是他的爱好之一。

蒙毅肃着脸:“君上,丞相府举行了集议。”

“议什么。”

“编修日书的事。”

“进来吧。”

王绾、尉缭、李斯、胡毋敬和陈远青神情严肃进入章台宫殿。

几人在大殿中微微躬身。

“诸公坐吧!”

谒者纷纷搬来矮案。

王绾微微躬身:“君上,日书编修,丞相府举行群臣集议。”

群臣集议,就是有结论了。

“陛下,简!”

谒者把竹简呈递上来。

始皇帝手握着竹简,挺拔魁梧的身躯坐在塌上,目光主要停留在竹简。

看完手中的竹简,始皇帝缓缓抬起头:

“多了九个时令?”

胡毋敬躬身说道:“这是臣与仆射商议的结果,周朝到先秦的时候,有八个时令,周朝用土圭的办法来测量影长。”

“如果按周朝的办法,现在是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土圭所见的景长,也只有一丈三尺一寸而已。”

光是这样的话,是不足以让人相信的。

始皇帝缓缓开口:“蒙毅!”

蒙毅躬身,缓缓退出章台宫,很快又回来说道,

“君上,一丈三尺两寸。”

过了时间,景开始变化。

始皇帝缓缓开口:“为何是九个?”

胡毋敬躬身:“臣和仆射观察,时令十五日会变化一次,从仲春开始,就是如此。”

“左传喜公五年,周朝历法的正月初一,鲁喜公在太庙听政以后,就登上观台望云物,于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有了记载的云物。”

“这是像统一度量衡一样的事。”

始皇帝嗯了一声,缓缓开口:“编修日书吧。”

“唯!”

胡毋敬躬身。

主爵中尉王序提起笔,把陈远青和胡毋敬的政绩,记录在竹简上。

王绾缓缓开口:“我听说,地方的司农官常常因为时令很长,而无法确定具体的耕种日期。”

“臣认为,应该命令博士宫诸生抄录,三十六郡司农官吏,按日书执行农令。”

始皇帝微微点头。

“丞相府集议何事?”

“禀陛下,臣和公卿在商议一岁再种的事。”王绾说道。

谒者把竹简拿到始皇帝面前。

缓缓打开,上面记载着丞相府群臣的谏议,在大暑之后命令黔首抓紧时令耕种。

始皇帝望向胡毋敬:

“一岁再种,何以得出这样的农令?”

胡毋敬不知道怎么回答。

下了值,

胡毋敬带着两个属官,沿着廊道来到陈家宅院的正堂,在廊下对坐。

“我本来是栎阳的吏,因为对律法熟悉,字体工整,承蒙廷尉的举荐在朝中当了官,掌管太史这样的司职。”

陈远青问道:“太史为何要跟我说这个呢?”

胡毋敬唉了一声,说道:“像我这样贱吏出身的人,哪怕位列上卿,也是很容易受人鄙夷的。”

这就是胡毋敬不如李斯的地方。

李斯年轻时,在郡里担任小吏,看到身处厕所和粮仓中的老鼠,由此想到自己处境,辞去吏职,前去兰陵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

此后,如同换了一个人般。

先后到各地游说,

一封逐客令,令始皇帝收回遣散秦国客卿舍人的王令,自此天下闻名。

胡毋敬却还在担心自己的出身。

太好面子了。

胡毋敬继续:“我在狱中时向先贤学习,但仍不擅长历法,哪怕是观察星象,得到的启发也微乎其微,若不是仆射告诉我,我还没发现这样的规律。”

他说着,从属官哪里拿出几个竹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