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黄浦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发条盒(1 / 1)
杨树浦发电厂的废墟在暴雨中蒸腾着青烟,古辰焕踩着焦黑的煤渣走向冷却塔残骸。战术手电扫过斑驳的墙体时,一道新鲜的凿痕引起他的注意——那是个倒置的五芒星,星尖处嵌着半枚带体温的怀表。
古辰焕的辐射仪突然爆表。他扯开教授的白大褂,发现其心脏位置嵌着块青铜钟摆残片,表面蚀刻的纹路与海关大钟的悬锤完全一致。残片背面用骨粉粘着张泛黄的股票凭证,抬头是1933年的中法实业银行。
技术科破解的摩尔斯电码指向外滩某栋英式公寓。古辰焕踹开顶楼房门时,满墙的月份牌女郎突然集体眨眼,画中人的旗袍花纹在紫外线下显露出微电路图。卧室的留声机自动播放起《夜上海》,唱针刮擦出的杂音经滤波处理后,竟是现任市长在政协会议的发言片段。
地下室发现的暗格里堆满民国时期的巡捕房档案。古辰焕翻开1947年的失踪案卷宗,泛黄的照片上赫然是此刻躺在停尸房的教授。当他把卷宗对准月光时,背面的水印显露出当代某建筑集团的LOGO。
“这是活体校时装置。“声学专家用激光测距仪扫描骸骨阵列,“凶手在用人体的固有频率校准地下钟表系统......“
古辰焕追着血迹冲进正在拆除的跑马厅旧址。残破的看台下方,七口青铜钟呈北斗七星排列。当他触碰其中最小的钟体时,其余六口钟突然无风自鸣,声波震碎地砖露出埋藏的工部局会议纪要——1937年的市政规划图上,外滩建筑高度标注与当前案件的人骨模型完全一致。
突如其来的地震撕裂了南京路。古辰焕在塌陷的柏油路面下发现条蒸汽管道,管壁上用凝血画满齿轮结构图。顺着管道爬行两百米后,防水手电照亮了令人窒息的场景:三百具不同年代的尸体呈同心圆排列,共同托举着直径五米的青铜擒纵轮。轮齿间卡着半具新鲜尸体,手中紧握的怀表正显示着倒计时——距离大暑节气还有七天。
刑侦队突袭某生物实验室时,培养舱里的景象让见多识广的老刑警都双腿发软——成百上千个微型钟表机芯正在脑组织培养基中自主组装,神经突触缠绕着游丝与擒纵叉。实验室的监控录像显示,某位诺奖得主曾在此处调试过培养参数,而他的曾祖父正是1933年工部局“城市美化工程“的总工程师。
黄浦江面突然浮起成片油污。古辰焕驾冲锋舟靠近时,发现那是数以万计的桑皮纸碎片。打捞上岸后,纸片在阳光下自动拼合,显露出外滩建筑群的解剖图——每栋楼的承重结构都由人体骨骼替代,标注的承重系数精确到17.21公斤。
古辰焕望向窗外阴沉的天空,海关大钟的阴影正缓缓爬上外滩十八号的玻璃幕墙。对讲机里突然传出技术员的惊呼——全市所有带钟摆的建筑物,此刻正以完全一致的频率摆动,而地底深处传来的震动波,正在黄浦江底汇聚成第八个倒五芒星的雏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