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朝鲲鹏北海游,武林儿郎皆俯首——顾清缨 拜师(1 / 1)
五一朝鲲鹏北海游,武林儿郎皆俯首——顾清缨拜师
过了几天,顾夫人选了个吉日。带着梳妆好的顾清缨,乘坐着马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缓缓而上,前去慈恩山上还愿。
慈恩山四周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宛如一幅淡墨的山水画。行至半山,一座古朴清幽的尼姑庵出现在眼前。上书三个大字:“净月庵”。字迹娟秀,出自女子的手笔。字迹中流出禅心慧意,让人心生宁静。净月庵背依巍峨青山,恰似一位隐者安稳地静坐在天地之间。四周古木参天,枝叶交错,阳光只能透过缝隙洒下斑驳光影。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庵前潺潺流过,溪水在石间跳跃,溅起晶莹的水花。溪中五彩的石子与嬉戏的小鱼清晰可见,溪水轻拍石岸,发出悦耳声响,为这方净土增添了灵动的气息。庵前几株银杏,枝叶繁茂,金黄的叶片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低吟着岁月的故事。
步入庵中,香烟袅袅,静谧祥和。梵音阵阵,让人瞬间忘却尘世喧嚣。庵里的小尼姑们或在清扫庭院,或在诵读经文,举手投足间满是对佛法的虔诚,一片安宁祥和。
日正当空,当代峨眉掌门的师妹妙心师太缓缓走来。她身着一袭素净的僧袍,身姿挺拔。阳光撒在她的僧跑上,给素净的僧袍仿佛镶了一圈金边。平添几分佛家韵味。大约人过中年,岁月在她脸上留下浅浅痕迹,却难掩眼中的慧光,那目光深邃悠远,犹如一泓深不见底的幽潭,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看穿一切虚妄。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那淡然从容的姿态,让人不禁心生敬仰,仿佛她早已超脱了尘世的纷扰,达到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师太说话时声音温和,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她的每一句教诲,都如醍醐灌顶,令闻者心生对佛法的敬意。在这净月庵中,她就像高悬的明月,以智慧与慈悲让这座庵堂充满了超脱尘世的不凡气韵。
听闻了顾夫人的来意。妙心师太仔细打量了下顾清缨。还招呼她走上前,用手在顾清缨上轻抚拍打,手法变换之际,似有似无的幻化出八卦之像。
“根骨的确不凡。慧根不浅。”师太一向古井无波的眼中多了一抹神采。如那寒潭之中,骤然闯入了满天星斗。让一旁察言观色的顾夫人心中一惊,莫非,清缨当真是武道奇才?
“不过能不能入我佛门,还得看天意。”妙心师太一甩手中佛尘。
顾清缨的绣鞋刚沾上洗象池的青苔,树梢忽然坠下九点碧影。妙心师太的念珠还在指间转动,顾清缨已经甩开母亲缝的兔毛斗篷,露出腰间巴掌宽的桃木剑。
第一颗松果擦着螺髻掠过时,顾清缨使的是哥哥教的“鹞子翻身“。第二颗撞向她腰间锦囊,那里装着准备喂松鼠的糖栗子。顾清缨突然拧腰变作“风摆荷叶“,裙裾翻飞间竟用衣带金铃铛震偏了松果轨迹。
“第三颗来啦!“顾清缨自己喊出声,倒把松枝上的松鼠吓得一颤。这回松果直冲她眉心而来,女童本要施展新学的“弯弓射雕“,却瞥见古松根部新筑的雀巢——三只绒羽未丰的雏鸟正张着嫩黄小嘴。如果依旧按照“弯弓射雕“出招,鸟巢正处在射雕的箭行之迹上。毫无疑问,三只雏鸟皆亡。
木剑在半空硬生生转了个弯。松果“咚“地砸在女童单薄的肩头,锦囊里的糖栗子天女散花般撒将出去。妙心师太的眉毛动了动,那些滚落的糖栗子正落在昨日小尼姑们扫出的卦象方位上。那里有一个泉眼。今日巳时三刻,水火既济,大吉。
“震位摆青玉圭,巽位悬五色绦。“师太的声音混着早课钟声传来。小尼姑们捧着卦象对应的祭器疾走,顾清缨蹲在坤位土坛边,正用木剑帮搬家的蚂蚁群划开露水沟渠。
辰时末,九鹤衔珠炉喷出第一道烟柱。妙心师太的灰袍扫过乾位青铜鼎,鼎内忽现奇景:三枚古铜钱在香灰中自立旋转,兑卦纹路映着朝阳,在石阶上铺出七十二道金线。这是《连山易》记载的“天机引路“,百年难遇的收徒吉兆。
“坎为水,踏波来。“
顾清缨应声跃入卦阵,她绣鞋尖缀的东珠忽明忽暗。当踩到第四十九块地砖时,震位青玉圭突然嗡鸣,惊起檐下燕群。顾清缨仰头张开袖口,任坠落的燕羽拂过桃木剑——正是师太刚才演示过的“承露式“起手。
“天意如此。我辈幸甚。”妙心师太不禁露出一丝笑意。仿佛一向素白的天际挂了一弯彩虹。能得到一个心怀慈悲,悟性又高的徒弟不容易。道家讲究机缘巧合。就这样,顾清缨成为了峨眉派当代掌门师妹的关门弟子。虽然对于身处京城的高门大院来说,这并不是个好去处。在他们看来,佛门是最后保命时才会用到的招数。但对顾清缨来说,她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