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田园(1 / 2)

加入书签

清涣三人步行离开北门后继续沿着石板大道前进,马上就看到了松江港。

清涣在路旁看了一会,对这看似混乱实又秩序尽然的场景颇为好奇。朝廷对松江府大致是放任态度,即使没有明君能臣的教化和指示,当地人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当地的问题,把生活过得很好,“无为之治”的教益莫过于此。

外邦人老者李默德——名字听起来倒是与李监副很相似,不过他和侯路维都是根据原本名字的近似发音取的汉名,并没有中原人血统——站在清涣身侧,语气有些怀念。

“我们文化里更推崇农民而轻视商人,但身为修道者实在没有兴趣把人划分三六九等,来到这里后我觉得还要更轻松自在些。”

“哪怕是恶贯满盈的人,或者不相信你们的神的人?”

“敌人?我觉得自己做不到,看来我与贵教是无缘了。”

清涣感觉有些新奇,有点像是佛门的打机锋,但又十分直白,甚至能感受到真诚。他笑了笑,开始移步往前。

“我不知道。不过听先生讲话确实很有趣。”

再往前的路不再铺有石板,甚至渐渐崎岖不平,清涣作为修行者不论,壮汉也一看就是很习惯野外的样子,但老者也是意料外的健步如飞。三人一边闲聊着,一边快速前进。

山坳中立着一幢附带院子的木质房子,整体形制是普通的覆着青瓦的南方民居,唯独前厅整整大了一圈,是少见的石制建筑,上方高耸而起,像个阁楼或者干脆说是座尖塔,塔顶则立着十字桩,清涣猜那是景教的标志。以该建筑为中心,沿着坡向下呈半圆分布着十余幢大小近似的民居。

“那是,嗯,风车?”清涣眼前一亮,以前他见过有铁匠铺使用水车来鼓风,但偶然也有使用风车的,不过那种要小很多,扇叶更多但更窄。但看到这些在风中起舞的小巨人后,还是能猜到是类似的器械,是借风的力量来做什么呢?

“只是恰好以前维护过要塞里水力驱动的城门,大型弩的转盘、绞盘结构上也有可以参考的地方。最初做出来后经常坏掉,多亏村里的大家没有抱怨,反而全力支持。清涣阁下,想近距离参观吗?”

河堤要比稻田更高一些,内侧是水渠网汇聚而成的、与河道并行的排水沟,邻近风车有一个圆筒装置,圆筒外壳未覆及的上下能看到螺旋形结构,旋转着将水从排水沟上送到河道里。

“利用螺旋结构的旋转来传送,就像是一个钻子,令人惊叹,”清涣仔细地观察水泵,在头脑中模拟螺旋装置的运动,不住赞叹,“简单而有效。”

侯路维邀请清涣进入风车的屋子里,“我们一般利用齿轮系统来调整传动速度、方向。我在以前的工作中接触过很多使用齿轮的器械,在设计这套系统时通过大型化减少了对精度的依赖,虽然变得粗大笨重,但也获得了稳定性。”

清涣感受到一种无法抑制的愉悦和神秘的美感,这一刻他多少有点相信他们口中的“神”的存在了,不然怎么会有如此和谐、动人心弦的韵律?

等到从风车屋里出来,三人已经是好朋友了。“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不管出身哪里、经历了什么,人都会被同样的美丽事物所吸引,或许所有人真的会在某个不明所以的“神”那里合而为一。

“礼堂是我仿照以前所在的修道院建的,作为前厅嵌在整个屋子里,保持便利性的同时分隔了公共活动区域和生活区域。这边很少用石头建造房子,当初费了不少心力。”

清涣见过的大多建筑都靠木制梁柱支撑,因而建筑尺寸主要取决于用到的木料尺寸,特别是大梁的长度。修行界倒是有不少高大的灵木,因此乌桑山上的大殿造的宛如凡人想象中的天宫,而民间很难得到好的木料,哪怕皇帝住的宫殿在修行者眼中都属于小家子气。这座礼堂是清涣下山后极少能入眼的建筑了,宏伟说不上,至少新意十足。

“这里是我们礼拜的地方。恰好明天就是礼拜日,到时你也可以一起来参加。”

“在敝教的传统中,神花了六天创造世间万物,在第七天休息。所以我们的历法把七天算作一个礼拜,第七天是礼拜日,大家会在这一天放下工作、聚到礼拜堂,一起休息、反省、交流、分享圣餐。”

“啪嗒”有一道黑影跳上讲坛,直勾勾地盯着清涣。一只全身顺滑光亮、大部呈黑色、唯胸口与四足是白色的猫,看起来感觉很严肃,一副礼堂的真正主人的样子,打量着新来者。

“默德先生,路维先生,你们回来了!”然后就有一大一小两个女孩从门里探出头,“还有客人!请再等一下,我这就去准备晚餐。”

李默德摸摸小女孩的头,“辛苦你们看家了,玛丽、菲丽,还有伯禄呢?”

清唤觉得“奥斯先生”的称呼挺有意思,“是‘奥斯先生’告诉你们我们来了的吗?”

众人一起进入后面的屋子,路维小声地向清唤介绍。大女孩叫李玛丽,小女孩叫李菲丽,都是他们这些年收养的弃婴,平时在教堂里帮忙家务。还有一位叫李伯禄的青年,也是他们收养的孤儿,现在作为李默德的助手操持教堂的事务。叫奥斯的猫是他们来到这里时“船猫”的后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