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3)

加入书签

圆娘睡醒时,马车踢踢踏踏的走着,苏公馆还未到,她仰面躺在“新爹爹”(嗯,师父也是父)的怀里,他单手拢着她的小脑袋,另一只手握着诗卷正读在兴头上,垂眸见她醒了,遂将书放在一侧,低声问道:“饿了吗?”

圆娘摇了摇头,她怔怔的抬眸打量着他,这可是苏轼啊!她心中不禁暗叹!她正躺在苏轼怀里哎!

思及此处,她又往他怀里钻了钻,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苏轼迄今只得了三个儿子,没有养过女孩,一时不知该怎么办,亦不知道这么小的女孩子都喜欢什么,他拉开车柜的抽屉,挑了一块最好看的点心塞到她手里道:“离家还有半个时辰的路程,先垫垫肚子吧。”

圆娘点点头,拿着酥糕小心翼翼的啃着,模样活像一只憨态可掬的小松鼠,这模样看得苏轼心头软软的。

他拿过旁边的一个七彩风车吹了吹,仔细问道:“喜欢这个吗?”

圆娘:“……”

见她兴致缺缺,他若有所思的放下风车拿了一对花花绿绿的傀儡戏扯了扯道:“这个呢?喜欢吗?”

圆娘:“……”在她睡着的时候,师父到底买了多少个小玩意儿?她叹了口气,举了举手中的糕点道,“师父,我还要。”

苏轼闻言大喜,立马放下傀儡戏,索性伸手将车柜里的点心盒子端了出来,摆在她面前任她随便挑。

盒子里点心样式很多,圆娘一下子挑花了眼,面露微诧,仔细一想也是,宋朝在吃喝玩乐方面一向花样多,而她面前这个又是史上大名鼎鼎的顶级吃货。

曾经作为美食博主的圆娘一下子仿佛一只掉进米缸里的老鼠,念及自己还在守孝中,她自动避过了荤馅点心,又拿了一块带有桂花香气的栗子糕,慢慢吃了起来。

吃了这块,她没再要了,苏轼见状叹道:“吃的也太少了,小孩子家家的应该多吃点。”

圆娘拍了拍肚皮满足道:“师父,我饱了!”

师徒二人又说了一会儿话,马车稳稳的停了下来,车夫提声道:“通判大人,到了。”

苏轼收好诗卷,吩咐僮仆道:“将车里的小玩意儿送到圆娘的院子里。”

“是!”僮仆恭敬应道。

苏轼敛袍下车,圆娘亦跟了出来,她站在车前仔细衡量了一下车子的高度,觉得自己跳下来应该没什么问题,刚要卯足力气往下蹦,双腋被一双大手叉起,她被牢牢的抱入怀里。

“小孩子不可擅自跳车,磕了碰了如何是好?要等师父来抱。”苏轼说道。

“嗯!”圆娘乖巧应道,她没有坐过马车,一时有些新奇,亦不知是不是身体的缘故,她总会有调皮一下的冲动,像个小孩子。

苏公馆位于凤凰山麓,傍溪而建,馆内竹林幽幽,绿意盎然,风萧萧吹来,竹浪涛涛,简远疏朗,雅致天成。

苏轼爱竹是真哒!

穿过竹海,踏过水面上的曲桥,绕过假山,又走了片刻才到正堂。

守门的婆子见了苏轼,忙道:“郎君回来了!”

须臾之间,一个身怀六甲的年轻女子在仆妇的搀扶下迎了过来:“接到夫君的消息,我忙命人收拾出一套干净的院子,这便是圆娘吧?”

苏轼点了点头回道:“有劳夫人了。”说罢,他将圆娘放了下来,开口介绍道:“圆娘,还不见过你师娘。”

圆娘睁着圆溜溜葡萄似的大眼睛,福了福身子,奶声奶气道:“圆娘见过师娘,师娘万福金安。”

王闰之伸出柔若无骨的手掌摸了摸她的脑袋,随后叹息道:“怪可怜见的,好孩子,从今往后这就是你的家了,不必拘束。”

苏轼环顾一圈,问道:“家里的小子们呢?”

“伯达还在学堂,叔寄刚刚服了药,哎?辰哥儿刚刚还在……”王闰之左右看了看问道,“你们谁看见二郎去哪里了?”

朝云笑道:“且往东边屋檐下去看,那不是!”说着,她伸手指给众人看。

小小的人儿一看藏不下去了,嘚嘚的跑来,站在圆娘面前仔细打量着她,片刻后他狡黠一笑道:“爹爹,我喜欢这个新妹妹。”

苏轼见二人年纪相仿,圆娘乍逢父丧,连日来郁郁寡欢,辰哥儿性子活泼,两个孩子一道玩耍倒也相宜,他对圆娘说道:“这是师父的次子苏遇,小名唤辰哥儿的,往后你俩一道玩耍罢。”

圆娘眨了眨眼睛,有点懵,据她所知,苏轼四子分别是迈、迨、过、遁,没有叫遇的啊,可是有谁后来改了名字?也不对,遁是朝云生的,不满周岁便夭折,听刚刚王夫人说了三个孩子的名字了,她肚子里还有一个,这就四个了,跟历史不符啊!

辰哥儿见她不说话,主动过来拉她的手道:“走,二哥带你出去玩。”

他肉头头的小手伸过来,却是蜷缩成拳的,圆娘一个不防突然感觉手心上有什么东西在蠕动,她心下大惊,忙去抽被人握住的手,却不料这个只有七八岁的男孩子力气很大,她的手抽不出来,情急之下,她瘪了瘪嘴,要哭不哭的模样。

知子莫若父,苏轼知道自己这个孩子是个促狭的,不知想了什么法子在捉弄人,他故意虎着脸问道:“你在作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