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面折廷争(3 / 4)
给予王仙芝、黄巢以卷土重来的机会。
随后草军再起,诸军重聚。这三千五百中央兵马,是在不久前才复归到宋威指挥之下。
跋无忌正是神策军中的从六品下归德司阶,但这并不是他唯一自傲的资本。
他的先祖,乃是国朝初年的名侠,出身西域胡人的“大漠狂刀”——跋锋寒。
昔年跋锋寒不但“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横行天下,威名赫于南北。更是曾随太宗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蹈刃立功,为子孙挣下世代福荫。
国朝初年,高祖皇帝李渊定下门荫法,文武两道的高官子弟,皆可通过门荫入仕,这对于门阀士族,以及武德、贞观两朝的从龙功臣后裔,显然极是有利。哪怕是两百年后的今日,跋无忌能在天下才俊挤破脑袋都想钻进去的神策军,占据一席之地,显也大是叨了先祖的恩庇。
而徐慎为的祖辈徐子陵,那就更是显赫,同为国初豪侠,声望尤在跋无忌的先祖跋锋寒之上,同样也是辅佐太宗皇帝,建功史简,荫庇子孙。
由于同为神策军军官,先祖又皆是国初名侠,徐慎为、跋无忌自然也如同乃祖一般相交莫逆。相比跋无忌,徐慎为行事阴沉内敛许多,然而先祖名望、本身职阶,皆是徐慎为在跋无忌之上;而跋无忌行事虽称无忌,却隐隐以徐慎为为尊。
“可惜有人还远远比不上那高适高达夫。”跋无忌的冷笑声再次响起:“高适虽然为人缺德寡才,毕竟是渤海高氏出身,门第高贵。如当世大唐四帅之首,雷帅高骈,便也是渤海高氏。即便是高适高达夫,又怎是一个满身污泥的‘贼王八’可以比的!子承父业,才是正理,那做饼家的子弟,偷驴的少年,只可向隅而泣,又何必在这满堂勇武之士当中,烦言絮絮!”
饶是毅重如王建,也不由雄躯微微颤抖,顷刻间眼中煞气喷吐,显是被跋无忌的挑衅激怒到了极点。众将纷纷将目光投向王建身上,待要看他该如何反击之时,王建却已吸了口气,平复了情绪,铿锵做声道——
“如若子承父业是人人应尽之责,那我等都是轩辕氏子孙,都可做得尧舜了!倘若公侯君王有种,王位不得外传,世上的君王将传万万世,陈胜吴广之事又岂会越演越烈!但持三尺剑灭秦定天下的汉高祖刘邦是哪里来的?阁下自己又是从哪里来的?”
“寄语黄口儿,何必夸亡父。莫学狗彘辈,只喜嚼尸骨!”
这一番话语振聋发聩,义正词严,掷地有声,有种贯通苍茫万古的气魄。帐中许多将校也是寒微出身,不由跟着暗暗点头,心有戚戚焉。
而跋无忌也被王建这种威势震得一阵不敢发声。却听王建又叹息一声,叱道:“扬州乞儿之裔,坐享爵禄,朔方马匪之后,竟得簪缨!”
此言并未指名道姓,但不仅跋无忌霎时间脸面涨成猪肝色,一向装得波澜不惊的徐慎为也不由为之切齿怒目。
原因无他,跋无忌的祖上跋锋寒,发迹之前,正是横行朔方的马贼,而徐慎为的先祖徐子陵,更是出身于隋末扬州的乞丐群中!
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跋无忌、徐慎为攻讦王建家世出身,少年窘事,王建便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直接将他们老祖宗的底子给当众扒了出来!
“这乡野小儿,竟敢在大庭广众之前恁般无礼!”徐慎为也装不下去了,当下向宋威下拜道:“王建辱及我等先人,请宋帅为我二人做主!”
满堂众将看得分明,明明是跋无忌、徐慎为一唱一和,先期挑衅,才被王建扒得狗血淋头。出身草莽的将官,自然同情王建者殊多,然而也颇有嫉妒王建战功之人,对王建本就有敌意,帐中一时间隐隐就分成了两派。
宋威沉吟少顷,缓缓道:“跋无忌、徐慎为,你二人言语也确实有些不谨。但辱及他们先人,就是王建你的不是了。念及你前功,倒也不用你向他二人谢罪。但汝所献之策,终非完美无瑕,本帅谋定而后动,不愿轻易行险,因此不予采纳。你可以出帐去了。”
这言语看起来是各打五十大板,其实却是摆明了偏袒徐慎为、跋无忌二人,还要将王建逐出军议。
徐慎为、跋无忌二人听得宋威发言,眼中才泛起了得色,暗忖一个家里卖饼的“贼王八”,又凭什么跟我等神策军的勋贵子弟相斗?竟敢辱及他们先人,真是该死,今后少不了要寻机送了此人性命!
王建愣了愣神,却是长叹一声,叹息中尽是叹惋之意。
“领宋帅命。只是宋帅,您知道王仙芝屡战屡败,却越打越强,以至中原糜烂,几至今日不可收拾之局,是何缘故?”
不等宋威说话,王建已经接续道:“其实,我明白,宋帅明白,在场诸位也都明白!谁的心底,不是亮堂堂地,却又不敢捅破那层窗户纸?”
“每战下来,草贼但有不利,便将金银珠玉一类的财物抛下,令我官军随后捡拾。王仙芝不但借此每每全身而退,更是激发了我军的养寇之心,将官军变成了草贼练兵的磨刀石!”
“草贼初起时,全无部伍纪律,不过一轮战鼓,一排冲锋,就能打得一哄而散。而时至今日,他们进退有法,钲鼓旗帜完备,全非两三年前可比。”
“倒是我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