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2 / 3)

加入书签

她的耳朵拽向教室后面。

“唉……唉唉……疼……轻点……”姜颂禾龇牙咧嘴地叫喊着。

一直拖到教室后面,中年妇人才松开她:“放学让你家长来一趟。”

姜颂禾不服气地‘哦’了一声。

-

连着两节都是数学课。

讲台上的中年妇人一停没停地传授着知识,底下的学生或认真听讲,或略有精神地趴在桌子后面小声嘀咕。

总之三十个学生,二十多种状态。

后排的姜颂禾接连站了一个半小时,双腿早已酸麻到了极点,她仅能凭借着毅力让它勉强支撑在地。

自她冷静下来,属于原身的记忆便一窝蜂地蹿出来涌进她的脑子里。

这里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而是正常时空下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与科技改变生活的二十一世纪不同,这里——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移动通信开始普及,智能手机、电子支付、网络购物、卫星导航、新能源智能驾驶汽车直接成了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没有外卖、没有快递、没有奶茶,就连日常最常用的社交软件——微博、微信等也是十几年后的产物。

虽然对于习惯了高科技生活的人来说,这一切听起来有些糟糕,但姜颂禾庆幸的是这里是经济稳步增长的90年代,而不是更为贫穷的70年代!

两者看似只相差了短短二十年,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完全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至少,这个年代存在笨重且大块头的正方形彩色电视,也存在标准的上下开门的冰箱,更存在洗甩分离的双桶洗衣机。

虽说这种日常最低端的电器和现代智能ai电器没法比,但好歹能用不是?

姜颂禾兴致恹恹地半倚靠在教室后面的柜子上,她右手撑着腮,眼角余光没怎么有精神地瞄着柜子上摊开的数学课本。

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符号如同一串又一串效果极佳的催睡符,疯狂地攻击着姜颂禾的意识,引得她不自觉打了个哈欠。

这具身体属于一个刚满12岁的初中生,名字和前世的她重名,都叫姜颂禾。

许是因为年纪小,姜颂禾并没有从原主的记忆里搜寻到多少有用的信息,基本就是前天爬树掏鸟蛋把膝盖摔破了皮,昨天把课本烧了烤地瓜挨了一顿骂,然后明天还计划偷骑自家老爹的二八大杠去湖里摸鱼……

所以与其说这些记忆是原主生活的痕迹,倒不如说是原主的记仇簿。

好事没记住,坏事倒是能写满八百里长卷还带转弯。

相较于这些,原主的家庭倒是让姜颂禾轻松不少。

基本情况就是——温柔的爸、和善但喜欢装严厉的妈、不着家的亲哥,和调皮捣蛋的她。

妥妥的幸福一家。

只是……在姜颂禾闭着眼搜寻原主记忆的时候发现——原主对她那位亲哥好像并没有太多的印象,就连记忆也停留在七八年前原主在自家门口哭着喊着让哥哥别乱发脾气好好伺候主家那里。

姜颂禾摸着下巴点头。

难怪七八年都没回来过,原来是给人当童养夫去了。

不过,这个年代这么危险吗?男孩都要被卖去别人家当童养夫了?

童养夫最大年纪是多大来着?……

原主哥哥的年龄超了吧。

“啊……”

姜颂禾正在出神,突然一个拇指大小的白色物体正中她的脑门。

“姜颂禾,上来解一下这道题。”讲台上严厉的数学老师瞪着她道。

“哦。”

姜颂禾揉着脑袋不情愿地挪步上前。

在众人的注视下,姜颂禾走到黑板前随手拿了一小段白色粉笔,她在扫了一眼题目后,潇潇洒洒地写上了一个数字“6”。

“步骤被你吃了?”老师没好气地敲着黑板。

姜颂禾撇着嘴,虽是不服气,但手里的粉笔依旧不停地在黑板上写着。

长时间没接触初中知识,姜颂禾早已忘记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得分点。

她只记得计算前要先写一个“解”字。

姜颂禾事无巨细地在黑板上写着步骤,从等式两边为什么相加,到相加以后等式为什么成立,她都一五一十地表述了出来。

后面,答案还没写出来,台下同学就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刷刷地鼓起了掌。

姜颂禾心虚地停下笔,她回头看了眼台下,又心虚地看了看自己写下的解题步骤。

这么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她没理由算错吧。

“行了,姜颂禾同学你下去吧。”老师的态度温和了不少。

姜颂禾极听话地应了声:“哦。”

“姜颂禾同学写得非常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棒的解题思路,我们以后要跟姜颂禾同学学习!只要我们提前预习新知识,学习再差也可以提高成绩对不对?”

姜颂禾刚把粉笔扔进盒子,台下同学立刻很捧场地喊了句:“对!”

老师示意了一眼讲桌:“姜颂禾,把你考试试卷拿下去。”

姜颂禾很听话地伸手从讲台上摸了一张试卷下去。

她一边拿着试卷往回走,一边用并不怎么正经的余光随便扫了眼试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