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3 / 4)

加入书签

老人那边儿瞧不上新人们小打小闹带点绸布挣那点碎银子,他们自有来钱的门道,只是背着新人们干,并不愿带他们发财。和张大郎相好的四个弟兄都成家了,不像张大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便各个都用预支的月钱带回两三匹绸布,在江州买才六、七钱银子一匹,混在商队里不用交税也没有运费,回来一匹就挣个三、四钱银子。他们走镖的月钱高也就一两银子,这带一回私货就白得一个月月钱,除了张大郎另外四个都干。

张大郎挨个敲门,给每一家的嫂子都留一包点心道一声新年好万事吉祥,然后把四个兄弟都叫到了一块儿,才掏出装了银子的荷包晃了晃说:“兄弟帮你们找了个稳定的销路,定金都拿来了,日后再去江州走镖,带回来的绸布都不用费劲找人来散卖了,拿回来就有人都收走。”过年都穿新衣裳,张大郎这四个兄弟各个都是家里剩了些不同的料子,拼在身上花花绿绿的热闹极了,听了都高兴起来,嚷嚷着:“好极了好极了,老子再也不用被婆娘逼着穿这花绿的衣裳了,老子练武的哪穿得惯这绸衣,说实话还没老子那麻布的短打穿着好看呢!”

张大郎轻轻松松的谈好了收购绸布的生意,把二两银子给四个弟兄分了,说尾款过些时日再结。

有张大郎作保,又听说买绸布的人家是县衙书吏辛大人家,几个镖师自然是不担心的,收了定金便急性子的说:“老子这就去把绸布给你送去,免得万一有人来买布,家里那婆娘傻乎乎的把布剪了。”这边一切顺利,辛长平和辛盛那边也是早就到了黎山脚下的杨氏祖宅。辛长平他们出发的时候刚到巳时,黎山离县城不是很远,往日里辛盛步行走着也就一个时辰便到了,从辛家驾驴车去更快些,半个时辰便到了。今日杨氏族长杨怀恩的院子里热闹非凡,他每年初五都会留在家里接待来拜年的学生,不论是考上功名的,还是白身的,今天只要来拜年,他都会见一见,勉励几句。

只是这些学生他也不是全认得,毕竟他是书院的山长,名义上书院里所有就读过的人都能称一句是他的学生。

但能进到内院等着中午留饭的午宴的,就只有他自己前些年真正执教过那几年的学生,和后来书院里能考上秀才且还在继续举业的一小撮人。辛长平到了杨家便叫住了个眼熟的仆人,替他寻辛盛的老师杨怀德。杨怀德是杨怀恩的堂弟,兄弟俩差了有快二十岁,这个堂弟和杨怀恩的儿子杨继学年纪差不多。

辛长平交待辛盛在原地等着,待会仆人回来带他去寻自己先生,安顿好了儿子,辛长平才自己往内院去。

辛盛站在杨家院里一颗大树下,有路过的仆人顺手给他搬了把小凳,他便安心的坐着等。

等了没多久那去帮他寻先生的仆人还没回来,倒是先见着了父亲的好友杨继学,正抱着一个才三、四岁大的小男童进来。辛盛连忙起身主动喊道:“杨叔叔,新年安康。”杨继学随叔父在滨州求学几年了,虽每年过年会回潍县,但因时间紧凑,只能在初五和好友辛长平在自己家见上一面,这几年都没再去过辛家拜访,自象也几年不曾见过辛盛。

只是他还是一眼认出了辛盛,顿时笑了起来,快步走到辛盛面前说:“盛哥儿有些年没见了,长大了这么多,你这身高都快赶上成年男子了,可是有点廊翩君子的模样了。”

说着他把怀里抱着的小童放下来,从荷包里摸出两个荷花样的银裸子递给辛盛道:“今年难得遇见你,给你和月娘发份压岁钱,你给她带回去,上回见她才四五岁,不知道还记不记得我这个叔叔了?”“谢谢杨叔叔,祝杨叔叔新年举业有成,事事顺利。"辛盛先给杨继学拜了个年,才接过银子回他道:“那自是记得的,杨叔叔当初送的燕子风筝,我妹妹还年年翻出来玩呢。”

杨继学听了便笑起来,说:“我这回带了些滨州的新鲜玩意,待会拿几样你给月娘带回去。”

说完又推着身边的小童说:“泽哥儿快给盛哥哥拜年,这是你爹爹至交的儿子,你要当是自己家的哥哥。”

小童听了端端正正的行了个礼,说:“盛哥哥新年安康,祝盛哥哥新年文思才涌学有所成。”

辛盛连忙扶了小童,上下瞧了瞧笑着夸道:“这就是泽哥儿啊,不愧是杨叔叔的儿子,长得这般俊秀。”

杨继学笑道:“他是长得像他娘亲,过于女气了些,盼他日后也和盛哥儿你一般个子高大,到时候请个武师傅教他强身健体,免得出去别人瞧他的样子觉得好欺负。”

小童听着撅起了嘴巴哼道:“爹爹又嫌弃我的长相,瞧我待会告诉娘亲。“哎哎哎。"杨继学连忙捂住儿子的嘴,哄道:“可莫招你娘,待会爹爹从你阿爷那替你抓一把松子糖。”

小童这才答应不同娘亲告状,恢复了先前的乖巧样子安静的站在一边候着。杨继学悄悄松了口气,问了辛盛知道他是在这等堂叔杨怀德,便说:“那待会你送完书可莫要走,叫个仆人领你到内院来寻我们一块儿吃午宴,我叫人给你留好位置,我爹也在家中说过你的名字呢,肯定也愿意见见你。”辛盛应了,便在原地目送着杨继学牵着蹦蹦跳跳的小童进了后院。杨继学既见到了辛盛,便知道辛长平已经去了办宴的院子,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