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2 / 2)
造布囊百余万个,里面盛满土,想要堆成一条宽30步、高与城齐的鱼梁大道,使将士沿此道登城;又造八轮楼车,高出城墙,俯射城内。
不消说,又是一顿折腾,好在一切就绪,就在杨广准备攻城之时,杨玄感造反,已至洛阳的消息传来,他顿时惊惧,东都洛阳可是他废了好大力气修的,辽东城岂能相比,于是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
他好像有那个大病一样。
一时间隋军众心汹惧,混乱的失去了部署划分,诸道分散。高句丽守军甚至疑其有诈,不敢出击,第二天才外出,向四面远方侦查,仍然怀疑隋军假冒撤军。
两天后,高句丽出动数千士兵追击,因为隋军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经常距离八九十里,快到辽水的时候,知道御营都渡过了,才敢攻打后军。隋朝后军仍然有数万人,高句丽跟随抄击,最后的羸弱数千人被高句丽杀掠。
杨广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匆忙撤军之后,诏令武贲郎将陈棱在黎阳进攻元务本,武卫将军屈突通驻扎在河阳,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发兵继进,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又来增援。诸将莫不从命。
这里可以看出,此时杨广的诏令此时还是很有用的。
杨玄感贸然起兵,看似所向披靡,其实举步维艰。
杨玄感请计于前民部尚书李子雄,李子雄说:“屈突通晓习军事,如一渡过黄河,那么就胜败难定了。不如分兵拒守黄河。屈突通过不了黄河,那么,樊子盖、卫玄就失去了援兵。”杨玄感认为可行,将分兵赴黄河拒防屈突通。
樊子盖岂能令其如愿,几次进攻他的军营,杨玄感不能前进。屈突通更是渡过黄河,在破陵驻军。杨玄感分为两支人马,西面抵抗卫玄,东面抵抗屈突通。樊子盖又出兵,屡次大战,杨玄感军以一敌三,频频败北。
于是他只能放弃洛阳,西去关中,宇文述等部队跟在后面追击。到了弘农宫,父老们拦着杨玄感说:“弘农宫兵力空虚,又有很多粮食,容易打下来。这样,进可绝敌人的粮食,退可占取宜阳的地盘。”
杨玄感同意,留下攻弘农宫,打了三天,打不下来,后面的追兵却已经追了上来。杨玄感往西到了阌乡,上盘豆,布阵连绵五十里,与官军且战且走,一天几次战败。又在董杜原摆下战阵,诸军进攻,杨玄感大败,独与十几个骑兵在林间逃跑,将奔上洛。
俄顷追兵至,玄感叱之,皆惧而返走。至葭芦戍,玄感窘迫,独与弟积善步行。自知不免,谓积善曰:“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
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而焚之。
一代枭雄杨玄感,有匹夫之勇而无万乘之谋,起义不过月余,便兵败死去,实在令人可惜。
在此之前,农民起义已经如过江之鲫,但杨玄感是第一个公开起义反抗隋朝统治的世家贵族,意义又不一样。
最气愤的便是天子杨广,早知道杨玄感的叛乱如此容易平定,他何必火急火燎放弃征辽,如今好了,辽东城又被高句丽守下来了,他的二次东征再次以失败告终!
气急败坏之下,皇帝命大理卿郑善果、御史大夫裴蕴、刑部侍郎骨仪与留守樊子盖追查杨玄感的党羽。甚至道“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
樊子盖、裴蕴接到旨意,严刑峻法处之,杀了三万多人,都籍没其家,被冤杀者占了三分之二,流放了六千余人。
不仅如此,杨玄感围东都时,曾开仓赈济百姓。凡是接受过赈济粮食的百姓,也都被皇帝下令坑杀于都城之南。
百姓何辜?一饭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