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三章:张居正定下剿灭都蛮之策(1 / 2)

加入书签

大明王朝在万历初年。是很有一番振兴模样的。这归功于张居正的改革。但是。历來改革必须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才能彻底推行。张居正却是顺风顺水。很是得力。这有宫内太后与大太监冯宝的倾力支持。应该说。张居正是一代贤臣。但在他与他的统治圈子取得完全的统治权时候。手法却是不大磊落。顺带着。僰人也成了张居正集团的牺牲品。

朱翊钧继位之时。张居正与内阁众臣同受顾命。皇帝年少。自然是太后当家。先确定内阁辅弼班子是大事。当时张居正虽然最受宠信。但是他入阁晚。是隆庆皇帝在位时候才提拔进内阁的。排位自然在老臣高拱之后。李太后知道朝廷新立。以稳为主。决定任命高拱为内阁首辅大臣。地位与权势相当于以前的宰相。明有祖训。历代不得设置宰相。宰相的权力分摊到六部。后來的皇帝感觉六部权力过大。不利于集权。干脆设置内阁。内阁有大学士。内阁首辅的权位就相当于古代的宰相。既然有高拱任宰相。张居正要想按自己的思路主理朝政。当然是窒碍难行。特别是到了离首辅大臣一步之遥的时候。更有宫内奥援。任谁都会对这宰相之位心存觊觎的。特别是已经做到东阁大学士高位的张居正。

新朝建立。张居正与冯宝便秘议除掉高拱之策。两人是有此便利的。老是在李太后身边绕着。张居正在外朝寻找机会。冯宝据此在太后面前絮叨。时间长了。李太后自然动摇了。谣言传过千遍就成了真理。与高拱相比。张居正与冯宝在太后心中。距离更近些。便将高拱撤职了事。张居正顺理成章。进位宰相。真正开始了大明的张居正时代。

可以说。如今的张居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高拱以及高拱被撤职的事儿。朝廷上难免有议论。高拱不死。张居正就觉得不踏实。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除了他得了。这些阴谋作为政治家來说。其实也沒什么。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机会來了。朝廷发生“王大臣行刺皇帝事件”。在明朝后期社会矛盾非常激化的时候。发生行刺皇帝事件。也沒什么可奇怪的。官逼民反吗。只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张居正他们抓主机会不放。硬往高拱身上扯。这可厉害了。不是以前那些小错误。刺杀皇帝。灭九族的大罪。这是置之于死地的毒计。高拱可以说已如躺在案板上的羔羊。只等挨宰了。

应该说。明朝的文官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有明一代。虽然也常出现大臣或宦官专权事例。但是。相较于两汉与唐朝时候可以对皇帝生杀废立的状况。还是好的多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知道。明朝的大臣与宦官专权。无不在皇帝的纵容之下。严嵩如此。王振、魏忠贤也是如此。他们虽然跋扈的厉害。但是。每人能动摇皇帝的宝座。不管他是昏庸还是懦弱。只要皇帝一个旨意。权臣权宦们便立刻灰飞烟灭了。

张居正与冯宝等人在朝中翻云覆雨的时候。就有大臣觉得做的太过分了。致人于死地。明朝时候还是不大缺乏硬脖子官员的。历朝皆有。比如海瑞。比如东林党。等等。

吏部尚书杨博、御使钟继英、左都御使葛守礼等人先是在朝堂上力保。先保了命再说。然后呢。杨博其实已经掌握了张居正陷害高拱的确凿证据。只是先不说出來。他知道。一旦说出來。事情反而沒有转圜余地。加速了高拱的死亡。他掌握了证据却不说。这就像定时炸弹。让对方随时都有危险逼近的危机感。就会畏首畏尾。不能速决。

葛守礼老先生还是比较沉着。他对张居正还是有着那么点信任感。他干脆亲自找张居正。鼓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正说反说。仔细分析。还真让张居正感觉惭愧的紧。想了想。实在是太过分了。事关自己的威信。这高拱已经打趴下。要是真在这样决绝地害死了。自己的威望也无法提振起來了。当上了宰相。也沒了朝臣奥援。那就麻烦了。

想到这里。张居正赶紧进宫。虽然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面子问題。绝对是不能丢掉的。但是。他还是诚恳地担保。高拱无罪。其实这些对太后來说无所谓的。她心里明白的很。知道张居正这招压服不了众心。既然他自己找了个台阶。那就给他下吧。儿子的江山还得靠他操持呢。

张居正这事儿做的不妙。天天觉得朝臣在后边指点自己。威信不能树立。腰杆挺不直。得用个什么事儿压压众臣之心呢。转移朝议注意力。

正在那里苦苦思量的时候。四川巡抚曾省吾上了一道奏折。说“臣待罪西陲。不能绝边患。无所称塞意旨。愿将戳力破蛮。赭其巢。略其地。”

一个朝廷一旦遇到危机的时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转嫁。或者转移。将危机转移出去。张居正得到这个奏报大喜。立即召集群臣聚议。其实是要显示自己的决断力。摒除朝内的反对力量。

“蜀在中国是西南重地。僰人叛乱如果不迅速平息。其他民族部落将会望风而起。四川能安宁吗。”张居正慷慨陈辞。朝廷承平日久。对于文官來说。喜欢在盛世之下清谈。对战争的事儿。只有惧怕的事。这下。张居正大大的露了脸。既显示了自己的决断力。又显示了自己左右朝政的能力。最后决断说:“我将以一中丞取夜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