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放羊娃(1 / 3)

加入书签

进财在葫芦峪开始了他一生当中漫长的放羊生涯。他风里来雨里去的跑遍了村后大大小小的山坡,把赵耕顺当初给他的三只羊放成了六只,又把六只放成了一群,一群放成了两群、四群。赵耕顺把他放出来的羊卖了一群又一群,他的工钱也由当初的三十个铜子,涨到了一年一吊。羊群不断壮大的同时,他的个头也从当初比车轱辘高不了多少的娃娃,长成了和骡子一样高的壮后生。自从他到赵耕顺家,赵耕顺也没拿他当外人。他和他还有马啼秋,在同一个盆子里洗脸,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农忙时赵耕顺和他一样,到地里流着汗去帮马啼秋捆麦个子。

每年的中秋节,是东家给长工们结算工钱的日子。进财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领到工钱时的情景,那是在他给赵耕顺放了一年羊后,到了中秋节这天,赵耕顺的老婆王氏把一身崭新的粗布衣服连同鞋子塞到了他手里。赵耕顺故意没有提那三十个铜子,因为进财说过不要的。进财穿着挣来的新衣服跟马啼秋到城里玩了一天,回来后他从兜里掏出三十个铜子“啪”的一声,拍到赵耕顺的桌子上说:“东家,我说过这一年不要工钱的,说不要就不要!不过明年的工钱,你一个子也不能少!”

赵耕顺有意要试一试进财,他故意把工钱悄悄藏在衣服兜里,让老婆把衣服和鞋子一块儿交到了进财手里。进财走到城里手往兜里一摸,碰到了那三十个沉甸甸的铜子。他马上明白过来,这是东家在试探他,看他说话算不算数。他尽管人小,却懂得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道理。这些铜子是东家装在他兜里的试金石,他不能让东家小瞧了自己。进财强忍着城里各种各样的好吃食,没有动那三十个铜子。回来后,他把那些钱分文不少地拍到了赵耕顺面前。别说三十个铜子,就是三百个他也会原封不动地还给他。赵耕顺吓了一跳,佯装不解地问道:“财娃子,这是咋回事?”

进财冷冷地说:“我说过不要这一年的工钱,我说出来的话算数!”

进财说完扭头走出窑门赶着羊上了山坡,留下赵耕顺一人傻愣愣地看着桌子上的三十个铜子发呆。到了第二年领工钱的时候,赵耕顺亲手把五十个铜子交到进财手里客气地说:“财娃子,辛苦了!这是你今年的工钱,给你加了二十个!”

进财不客气地把铜子全揣进兜里,跟马啼秋去城里玩了一天。第一年领工钱时进财没钱,在城里吃零嘴都是马啼秋请他。这一年拿到工钱,进财带着马啼秋走进了一家名叫王喜子的饭庄,他们最拿手的菜就是凉拌猪耳朵。这家饭庄在城里名气很大,各种吃食也是最贵的。来这里吃饭的不是达官贵人,就是兜里铜子“叮当”响的商贾大户。来到饭庄门口,看着里面豪华的陈设和店小二斜视他们的眼神,马啼秋吓得不敢往里走了,他惊慌地说:“财娃子,这里东西太贵了,咱们还是换一家吧!”

进财牙一咬说:“就这家,今儿个兄弟请你!”

第一年进财没有钱,马啼秋在城里请他吃的无非就是几把花生和几个油糕。这一年进财拿到了工钱,要回请马啼秋。进了饭庄坐下来,进财开口叫道:“小二,来一盘猪耳朵、一碟五香花生、两碗刀削面、再来一壶二锅头!”

进财还小不会喝酒,酒是他特意为马啼秋叫的。马啼秋不好意思地拦着进财,说:“酒不要了,怪贵的!”

进财大气地说:“进来了咋能不喝?”

点好了菜店小二要离开时,进财特意嘱咐道:“猪耳朵啥调料也别放,切成块端过来!”

店小二为难地说:“猪耳朵不放调料没有味,再说也没人切成块吃的,人家都是切成丝吃!”

进财说:“我喜欢这样吃,你端过来就是了,饭钱一个子儿也不少你的!”

店小二把酒菜全端了上来。看着满桌子的饭食,马啼秋还没喝酒,脸就红了起来。去年发工钱时,他就花了几个铜子请的进财,尽管他的工钱比进财的多了去了。没想到进财回请他,出手竟是这样的大气,他才多大一个娃娃!看到马啼秋不好意思动筷子,进财大气地说:“秋哥,拿筷子吃!吃完了我再叫两碗喝羊汤喝!”

最后结单花了整整五十个铜子,进财一把把五十个铜子拍到了饭桌上,惊得马啼秋直咂舌头。这顿饭吃掉了进财一年的工钱,这小子竟然一点都不心痛。

中秋节这天,赵耕顺也会让王氏做上一顿好吃的宴请两个长工。进财既不喝酒吃肉也不吃月饼,他就吃刀削面和葱油饼子。年景好时,他会向东家要上一盘猪耳朵。猪耳朵还要切成块的,不能放调料。一连几年都是这样,赵耕顺纳闷了,问道:“娃娃,你就不能换个吃法?再好吃的东西,也有吃腻的一天!”

进财头也不抬地说:“不换!这几样东西我要吃到死!”

赵耕顺背过进财悄悄地对马啼秋说:“***,是个怪人!”

赵耕顺不知道这个长工娃的心事,进财在思念着他的好兄弟石头。他当初和石头是为了吃刀削面和葱油饼才来山西的。进财在吃着刀削面和葱油大饼的时候也暗自想过,石头要是还活着要是也来到山西,肯定和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