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弹大揭密 -----(1 / 2)
不寻常的历史
手榴弹的历史可上溯到几个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是发明火药的中国人最早使用了手榴弹。15或16世纪手榴弹传到西方。此后,人们开始对手榴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组建了专门的部队,即“掷弹兵”。其成员都是身高体壮的大块头士兵,可投掷相当远的距离。随着战争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后来不再需要专门的近战部队,人们对手榴弹的兴趣也逐渐消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手榴弹作为一种重要近战兵器的价值。同时,技术的发展终于使手榴弹成为一种既具备有效杀伤力,又可安全贮存、搬运和使用的武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手榴弹的种类发展到了极丰富的地步,包括了今天使用的几乎所有种类。多数国家军队的战斗条令都把手榴弹、步枪和刺刀视为今天和未来三种基本的单兵武器。
手榴弹的真面目
所有手榴弹都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弹体、装药和引信。弹体用于填装炸药,有些手榴弹的弹体还可生成破片。弹体可由金属、玻璃、塑料或其他适当材料制成。弹体材料的选择对手榴弹的杀伤力和有效杀伤距离具有直接影响。铝或塑料弹体产生的碎片及破片要比钢制弹体小得多,而且也轻得多,因此动能的消失速度也就快得多。但从另一方面讲,铝或塑料破片在近距离上可致人重伤,而且对伤员动手术也困难得多。
装药的类型决定着手榴弹的用途。手榴弹的装药可以是梯恩梯炸药,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炸药,还可以是催泪瓦斯、铝热剂(燃烧剂、白磷等)等化学战剂。
引信是引爆或点燃装药的一种机械或化学装置。今天使用的大多数手榴弹,主要采用两种引信:起爆引信和点火引信。起爆引信在弹体内炸以引爆装药,多用于杀伤手榴弹;点火引信则通过高温燃烧引燃化学装药,主要用于化学手榴弹。不管工作原理如何,手榴弹的引信或以撞击或以延时的方式激活。出于安全考虑,现在的杀伤性手榴弹大都使用延时引信,有的也使用组合式引信(即在触发引信在解除保险之前有短暂的延时)。但是,触发式引信仍然保持着某种优势。例如,敌人无法躲避或扔回触发式引信手榴弹,在将其投向上坡时也不会出现滚回的危险。因此,这种引信并没有被完全抛弃。
出于同样的原因,在延时长短的选择上(一般为4~5秒,某些型号为6~8秒,前苏联偏好3~4秒的较短延时),人们不断在安全考虑和不留给敌人反应时间之间进行平衡与折中。此外,短暂的延时更容易实现空中爆炸,使有效杀伤半径最大化。
与其他武器相比,手榴弹的作战距离非常短;而且,就同一枚手榴弹而言,其作用距离还取决于个人的投掷能力。一般来说,一位训练有素的士兵投掷的标准距离约为30米;如能投到40米,那就快破纪录了。手榴弹的有效杀伤半径,是指以爆炸点为圆心的杀伤区半径,在该圆形杀伤区内暴露的人员至少有50%的伤亡概率。当然,暴露人员是站着、跪着还是趴着,是面向爆炸点还是侧向爆炸点,以及爆炸是在空中还是在地面,都对杀伤概率有很大影响。公认的标准评估条件是,人员处站立姿态、面向地面爆炸点、相距1米。有效杀伤半径通常设为15米。与其他步兵武器选定的杀伤半径相比,似乎有点偏小,但这可能代表了战斗效能与安全考虑之间的最佳平衡。此外,还应记住,在有效杀伤半径以外较远的距离上,弹片仍具有杀伤能力,而且也确实发生过这种情况。
五花八门的手榴弹
手榴弹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每种手榴弹都具有不同的性能,可供士兵以多种方式完成指定的任务。一般来说,手榴弹大致分为4类:杀伤手榴弹、照明手榴弹、化学手榴弹(包括燃烧、发烟、反暴乱、眩晕等种类)和教练手榴弹。
杀伤手榴弹。杀伤手榴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最重要的手榴弹。杀伤手榴弹主要靠弹壳与引信组件破片的高速散射杀伤人员,也可用于摧毁或瘫痪装备。这种手榴弹又可区分为进攻杀伤手榴弹和防御杀伤手榴弹。这是一种重要的区分方法,但同时也是引起某些混乱的区分方法,因为不同的军队和制造商有时使用不同的名称表示相同的概念。这一区分也反映了作战上的特征:手榴弹是以爆炸冲击波还是以破片作为主要的杀伤机理。
进攻手榴弹亦称震荡手榴弹,用于在近战中杀伤敌人,同时又可尽量降低对投弹者以及附近己方的其他人员构成威胁。其设想是,允许进攻中的步兵投掷手榴弹后继续前进,而不必刻意采取防护措施。从技术层面讲,达到这种效果靠的是在手榴弹中填装高爆炸药,但弹体壁非常薄,用铝或塑料制成,不会产生高动能、高重量破片。
防御手榴弹可散射出大量在距离爆炸点相当远的地方仍具有杀伤力的重破片或钢珠,因此是一种能给成群前进的敌军造成伤亡的理想近战兵器。然而,这种杀伤机理要求投弹的士兵不仅自己要采取掩蔽措施,而且要特别注意己方其他人员的位置。防御手榴弹可以是专门制造的,也可以是在标准的进攻手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