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章,踩着弹坑前进(1 / 2)
西线纵队的总攻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正面进攻的栗云龙总部。让栗云龙和诸位军官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打到盖州。大石桥。已经完全截断了俄军的南撤道路。”
大家根本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军部严令再次核实情报。并且以军法从事的最高威胁來督促。很快。已经到了盖州的西线纵队的情报部门。一连三次给军部发布消息。证实了正在不断进展的新态势。
栗云龙不禁喜出望外。
“书生带兵。就是心狠手辣啊。”
大家都对徐竹改变了印象。后來。当徐先生抱着家谱。把自己的身世看得比自己的功勋还重要的时候。大家才知道。这家伙竟然出身名门: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后人。
“基因不错啊。难怪这么猛男的。”
不过进展很大是事实。也是危机。如果其他的方面不加配合。这支生猛海鲜的劲旅也许就成了孤军突击敌人后方的冒险家了,岌岌可危。
栗云龙立刻在第二天就展开了正面的全面进攻。并且。要求全军将士。不顾一切地进攻。进攻。再进攻:“给老子打。狠狠地打。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胜利。”
先进的现代军队通信系统使中国军队的联系成为及时通信。所以。各个方面可以展开有效的协同。而俄军就不同了。他们更多的需要骑兵來联系。
栗云龙印象最深的是。在真实的一战中。突击到了东普鲁士的两路俄军。就是因为相互之间的联络手段过于原始。两天之内都沒有联系。所以才给了兴登堡将军一个各个击破的良机。结果。德国的第八集团军在援军的帮助下。以少胜多。将两路俄军分别包围歼灭。四十六万俄军哗啦一声沒了。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要是俄军有很好的联络通信的话。早就将北调的部队拉回來啃徐竹的乌合之众了。情况也许在瞬间就演变成了俄军对中国军队的诱敌深入。再聚为歼之的反面典型了。
鞍山北面前线。中国新军第一师团指挥部。军长栗云龙。师团长段大鹏。参谋长兼第二预备师团长欧阳风。预备第一师团长荣美尔。侦察兵系统指挥官王猛等人。都聚集在一起。最后敲定了进攻的细节。那时。天色刚刚破晓。
八点钟。中国军队正式开始进攻。一改夜袭的习惯。使疲于奔命。夜里高度警惕紧张的俄军再次意料不到。
坦克兵出身的栗云龙对大炮和突击力量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大炮。这种重火力的使用得当。可以在根本上改变许多胜负时刻。在真实的日俄战争中。第三次发动对旅顺西线海岸线上的制高点。203高地的进攻中。日本的满洲军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善于使用炮兵部队。代替了焦头烂额的第三军军长乃木希典。统管了调整的方案。迅速攻下了高地。也决定了胜负的命运。
当时的炮兵还有很多问題。特别是大炮的及时调整。对前线变化的敏锐要求难以作出准确的回应。一來是通信问題。二來是大炮的质量问題。所以。中国军队将大炮集中使用。往前推进。将俄军的重要防御工事牢牢地锁定。在进攻的主要阵地正面。大炮已经设定了打击的地段。纵深。以及火力与步兵前进的配合方式。
毫无投机取巧的可能性。正面主力决战要的是双方官兵的士气。勇敢精神。指挥官的决心。艺术。能力。准备的周密程度。很关键的还有。他的思想观念。
以现代的开阔眼界和思维。去对付百十年前腐朽沒落的沙皇俄国的贵族指挥官。双方的差别。岂能是一个代沟所能了得。
康得拉钦科不愧为俄军中最擅长防守的将军。他已经从两道防线的失败中回过神來。再也不敢轻易地蔑视中国军队了。甚至。他这几天來。对不断给他抛着媚眼儿的十几个女报务兵都沒有理睬一下。不是他不想上。而是责任心在。
俄军的防线做了一系列的调整。三万多人的步兵。骑兵。炮兵及其他工兵和附属部队都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前线的战壕挖得更深了。雕堡修得更多。更坚实。机枪阵地也搞得更加密集。形成了交叉火力。纵深火力。不留下任何一个火力打击的死角儿。
到了最后。将军在巡视的时候。已经意气风发。豪情壮志。认为自己的防线固若金汤。坚不可摧了。
“清国人敢來的话。一定让他们头破血流。有來无回。”
俄军的武器弹药全部从仓库里提出來。摆到了第一线。在将军看來。如果战役失利。这些武器就沒有任何价值了。还不是给中国人做了战利品。与其这样。还不如都拿出來晒晒全部浪费掉。
俄军的大炮是分开使用的。至少五处炮兵阵地。目的是对前线步兵阵地的支持中。可以均匀。有效。
在给旅顺驻扎的总司令官的电报中。康得拉钦科将军发誓。再也不会出现新的溃败了。“司令官阁下。我以自己的脑袋担保。我们一定能胜利。让中国人的尸体堆积如山。我要亲手拧下栗云龙那个家伙的脑袋。”
司令官阁下显然沒有了信心。只能发狠劲撂狠话:“盖守。大石桥的部队。海城的部队正在向你的部位调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