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章,军事重工战略(1 / 2)

加入书签

一句话。现在的满洲经济。起步阶段和发展方向就是军火交易。国民经济军事化。以军事重工为核心。带动其他一切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个战略的确定。自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根殖于满洲地区特有的资源结构。煤炭工业。钢铁工业。都比较发达和集中。还有石油资源的分布。怎么说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上。也能满足数十年的重工业需要。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有多种类型。普通的自然是轻工业之间起步。积累资金和技术。或者在工业革命浪潮中顺势而为。取得进展。

“我们国家非常特殊。满洲地区现在的形势。急需我们将经济发展起來。沒有经济的雄厚实力。沒有科技能力。则我们的军事实力也不可能持久。国家安全的根本其实有很多。在物的方面就是钱儿。现在的战争就是烧钱儿的战争。是流血的战争。关键还是看谁身上的血更多。更耐住往外哗啦啦地流。”栗云龙经常在高官会议上这样讲。

“东北是个好地方。共和国的长子。一五计划就是在这里大放异彩的。我们的未來。也和这块神奇的土地息息相关。作为后起的国家。甚至是国家的一部分。我们不得不走武装警察的道路。我们的目标是德国。那是我们比较合理地典范。要做一个有国家的军队。而不是一个有军队的国家的成员。要将满洲地区先发展起來。经济的突破点应该选择在重工业上。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重工业主导。这也是基本的国际潮流。尽管我们中国已经落后了许多。现在才是中国最最关键的年代。十年时间。胜利则成功为世界最强之国。失败则一蹶不振。要经历漫漫数十年苦难历程才能沐浴血重生。我们要千万抓住这个机会。五年奠定基础。五年开始起步。用两个五年计划來实现国家局部的近代化。在某些方面某些行业领先世界潮流。从而实现整体的赶超。”欧阳风参谋长娓娓而谈。

在对俄战争基本奠定胜局的情况下。中国新军已经在经济方面逐渐明确了核心。方向。国家命运固然需要铁血战争。但是。真正的不流血的战争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改良上。日本在朝鲜的小动作和清政府中央以及天津。北京方面清朝地方官员的封锁态度。都使栗云龙决定修改长驱直入。直接收复北疆失地。中止和俄军全面对抗的战略思想。及早进行国内的经济改造。

“是的。我们中国。应该选择的不是和平崛起。而是武装崛起。和平崛起是一相情愿。就是骗小孩子也不灵的荒唐念头。在很多时候。还自束缚手脚。画地为牢。崛起就是要建立国家的威望。权威。国际地位。自然是要扩大发言权。崛起是全面的。国际社会息息相通。所谓此起彼伏。此长彼消。一个国家既然要崛起。自然会触及许多国家的利益。起码是心理的安全。引起其他国家的敌视。紧张。甚至干涉破坏都是正常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武装崛起。暴力崛起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应该照搬日本当年的模式。通过国内的重工业发展和对外强硬的姿态。频繁的战争掠夺來获取必要的经济前提。我们毫不迟疑地对外宣称要崛起。但是。不要提和平二字。中国人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谦让。退让。一个曾经汉唐雄风。气吞万里如虎的大汉民族。一个个铁血非常的民族共同体内的小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周而复始在兴衰轮回的苦难里。这是一个悲剧。尽管政治策略上可以适当玩弄字眼儿。可是。骨子里。我们是要雄起。象男人一样勃然兴起。象男子汉。”龙飞也经常阐述自己的观点。

政委的意见是。低调高调都无所谓。那都是情绪化了的国家面貌。根本的还是高层领导者坚定不移地处理重大事态的强硬姿态。铁血手腕。在原子弹发明之前的时代。常规军事实力决定了一切。经济的军事化程度可以根据情况不同进行选择。

中国新军四大巨头的基本意见。决定了整个新军的走向。在一段时间里。淡化军事。强化经济。但是。要将经济和军事进行捆绑。建立军事化的经济。可以随时随地转型的工业基础。

工业化是铁定的。关键是。作为后起国家。不能综合均衡增长。自然主义。而要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在某些方面突飞猛进。带动相关的产业链条。

中国在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模式被认可。那是典型的重工业核心。如果抛弃了许多政治色彩。以及过于主观化的急于求成倾向和灾难作为。其主旨是完全正确的。特别是在当时国际形势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被迅速孤立于世界两大阵营之外的尴尬和危险处境中。民族生存成为第一主題。

苏联的二八年到三七年的发展成为蓝本之一。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成长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对苏联和世界各国來说。都有着难以置信的重大意味。当然。代价是沉重的。甚至衍生出许多非必要的矛盾和政治震动。

韩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突变。也让中国新军的领导层非常重视。四小龙的发展是基本常识。韩国最成功的地方在不均衡增长战略。在于模拟社会主义国家的五年计划方式的指导。

在研究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新军的领导层进行了反复的思考。讨论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