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章,登陆四国岛(1 / 2)
英国。法官。美国公使。都认为他说得很得体。很有理。可是。不防备政委只说了一句话。就把德国公使的鼻子惊歪了:“尊敬的公使先生。。您知道吗。德国确实沒有资格做我们和日本之间的调停人。因为。德国和中国新军目前还处于交战状态。”
看着德国公使先生的大扁脸张扬得过于辛苦。政委提醒他:“因为俄罗斯和中国新军的战争。德国与沙皇结盟。等于是向中国新军宣战。虽然沙皇政府已经与中国新军实现了和解。可是。德国呢。至今还沒有正式签定和约。或者进行政府层面的说明。”
于是。德国公使真的哑了。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來。
政委一人。舌战群洋。在前提条件上。沒有做任何地修改。倒不是要争一二意气。显示中国新军特有的强硬。而是敲打日本政府。不要心存侥幸。中国新军以自己的命运來拼搏。花费无量的代价。终于将日本帝国主义者按了下來。绝对不会轻易宽恕。
日本政府在得知四国公使的调停计划搁浅以后。不得不硬着头皮宣布。“日本政府誓死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心和日本人民一起。为此理想和信仰而奋斗到底。鉴于中国新军提出的停战条件异常苛刻。日本政府决心不予理会。”
不理会是好事情。至少在中国新军的几个领导人看來。就是这样的。关于怎样处理日本的未來。他们无一例外地倾向于军事消灭。武装控制。直接管辖。之后。根据情况变化。再决定政治管理的模式和程度。
政委曾经有过想法。说。日本有否成为中国同盟军的可能。比如德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对奥地利进行过残酷的王朝战争。可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坚决反对普军向奥国的都城维也纳进军。认为。在统一的大敌法国虎视眈眈在西南地区的情况下。应该保护奥国的尊严。与其和解。结果。普鲁士和奥国签定了非常宽松的条约。当普法战争开始时。奥国果然保持中立。使俾斯麦的远见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栗云龙立即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德国的情况与中日之间绝对不同。因为傲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同出一源。都是大德意志地区的政治团体。是一个大国内的独立邦国。他们是一家人。只要确立领导权。沒有必要撕杀到底。同归于尽。
中国和日本。处于东亚地区的焦点位置。两者虽然有文化和种族方面的历史渊源。可是。地缘政治决定了其具有无法调和的竞争性。在经济全球化到來之前。表现的主流是争夺。而不是共生性。所以。非此即彼。必须决出绝对的领导者。实行资本主义。而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浓厚的封建性因素的日本。具有天然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中国新军的道路。将來是计划性占主导的资本主义。也必然要求自己的市场和资源。冲突无法排解。
军团长和政委两人的意见。很快就取得了一致。那就是。必须强力压制日本。将日本改造成为中国的附庸。在海洋霸权时代。控制日本可以横扫太平洋西部。防止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使用西太平洋环链來封锁中国新军的企图。
当日本拒绝中国新军最后通牒的电讯传來时。曾经还有一丝优待日本战败条件的政委。彻底改变了思想。给栗云龙的电报是:“军团长。你的理解是对的。”
军事解决日本的方案。包含两个步骤。一是消除日本所有的外围地区。二是攻占东京。歼灭日本政府赖以支持的最后军事武装。所以。经过简单地筹划。一个新的攻击兵团出现了。这就是张德成部队。
为了击败日军。彻底取得最后的胜利。中国新军可谓是精锐尽出。除了龙飞集团守卫燕然山脉和长城各口无法调动外。其他各部队。纷纷东调。段大鹏第一军守卫在九州岛屿和本州岛屿的西部。策应运输补给线。镇压可能的日军叛乱和危险事件。孙武第二军。荣美尔的第三军。徐竹的第四军。都在本州前线。一路横扫。目前就驻扎在京都。大坂一带。是目前中国新军兵力最为集中的地区。在朝鲜境内。特别是南部地区。马鸿溪师团经过改装和扩充。都升级为军。负责保卫数千里的补给线。也监督朝鲜政府。曹福田部队开始还在朝鲜满洲的交界处休整。后來。看到朝鲜南部的局势紧急。也调集到了朝鲜南部。协助马鸿溪军。两部队分成东西地段管辖。
所以。刚从釜山地区和对马一带逐渐调集來的张德成部队。就成为唯一可以机动的部队了。
在白强司令员的配合下。大批的船只将张德成部队直接运输到了四国岛的北部。展开了对这一地区的军事行动。
日本政府并沒有宣布这一带是不设防地区。所以。抱着谨慎的态度。尽管知道此岛屿上日军的势力已经非常孱弱。中国新军还是很紧张。
张德成部队得到了奉天兵工厂新式武器的支援。装备。由一个步兵骑兵混杂的师团。增加了一个坦克旅团。一个特殊的装甲团。一个汽车运输团。又由其他部队的老飞行员加上奉天航空学校的学员训练组成的一个新的空军团。拥有了二百七十辆坦克车。一百辆装甲运兵车。三百辆的汽车。六十架飞机。实力已经膨胀到令人侧目的程度。考虑
↑返回顶部↑